密密麻麻的人群挤在寺庙内外,有满脸惊恐的老人,有怀中抱着孩子的妇女,还有眼神中透着迷茫与不安的年轻人。他们衣衫褴褛,许多人身上还带着伤,脸上满是疲惫与绝望。
人群中不时传来孩子的哭声、妇女的抽泣声,还有老人们的叹息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悲凉的乐章,诉说着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苦难。
张强在人消无声息在人群外围,听到有人在低声议论:“不知道这寺庙还能保我们多久,日军会不会打过来啊?”“唉,能躲一时是一时吧,外面太可怕了,到处都是日军的暴行。”
张强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沉稳的声音,在安抚着慌乱的百姓。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灰色僧袍的老者,面容祥和,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慈悲,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寺内的僧人们安置难民。张强心中一动,猜测这位老者或许就是清凉寺的主持。
张强不禁想到历史书那个静波老和尚,法号清海,江苏盐城人士,俗姓陈,生于1865年,圆寂于1939年。清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润田禅师以礼相邀,恭请静波老和尚担任清凉寺方丈一职。自此,老和尚便将心血倾注于清凉寺的发展。
在其主持清凉寺的岁月里,老和尚一心致力于寺院的恢复与振兴。他高瞻远瞩,在寺内创办了华严大学,后顺应时代发展,将其改为清凉佛学院,为培养佛教人才开辟了一方净土;同时,他还心系苍生,开办清凉小学,让更多孩子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1937年,南京城陷入了日军制造的人间炼狱,南京大屠杀的阴霾笼罩着每一寸土地。静波老和尚凭借自己的特殊身份,不顾个人安危,与穷凶极恶的日军巧妙周旋。他以无畏的勇气和慈悲的胸怀,在战火纷飞中奔走营救,无数鲜活的生命因此得以保全,成为了黑暗岁月里百姓心中的希望之光 ,当时南京很多寺庙都是很多主持庇护很多百姓。
要是那位在寺中安抚众人的高僧,正是静波和尚,那可真意外之喜。历史书听闻静波和尚在这乱世里,凭借一己之力与日军周旋,救下不少百姓性命,他的威望和能力,正是张强眼下最需要借助的。
不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得去确认一番才行。我强压着内心的激动与期待,再次拨开人群,朝着那抹灰色僧袍的方向挤去。每一步都带着忐忑,既盼着他就是自己要找的静波和尚,又怕只是空欢喜一场。如果是静波和尚那么对于救人更是一大助力。
扒开人群,张强终于走到了静波和尚身旁。此时的我,满心紧张,脸上还带着奔波后的疲惫,抬手恭敬作揖,问道:“大师怎么称呼?”
静波和尚微微低头,目光落在我这个看起来不过8岁的小孩身上,又留意到我那剃得光溜溜的脑袋,还有一脸的风尘仆仆,眼中闪过一丝疑惑:“老衲法号清海,不知小施主找老衲何事?”
我,张强满心焦急期待站在法号清海的大师面前,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些:“清海大师,我有一事相求,不知可否借一步说话?”张强一边说着,一边用眼神示意周围拥挤嘈杂的人群,盼着能和大师找个相对安静私密的地方,好把撤离计划和地脉灵球的事情详细相告。
清海大师听闻,先是抬眼扫视了一圈这被难民挤得满满当当的寺庙。到处都是慌乱的人群,受伤的百姓在痛苦呻吟,孩子们在惊恐哭泣,僧人们正忙着安抚众人、分发食物和照顾伤者。大师的目光里满是慈悲与忧虑,他轻轻摇了摇头,脸上带着几分无奈与歉意,温和地说道:“小施主,实在对不住。你看这寺里的情形,老衲实在是暂时走不开。小施主若有什么事,就在这里说吧。”
张强心急如焚,见清海大师这般反应,只道他是把我当成了不懂事、说些无关紧要话的小孩,根本没把自己的求助当回事。大脑飞速运转间,突然想到了在北平曾掀起波澜的血影刀,或许提起它,能引起大师的重视。
张强定了定神:“大师,您知道血影刀吗?”说出这句话时,紧紧盯着大师的眼睛。
清海大师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随后缓缓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耐:“老衲未曾听过。小施主,若是没事,还请不要打扰老衲。”说罢,他便要转身,继续去处理寺里的事务。
那一刻,张强的心猛地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