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那堆皇帝里,宋真宗赵恒的存在感有点“迷”。他被舆论批得那叫一个惨,好像干啥都不对,可要是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老兄还真有点被低估了,说是“耻在自身却功在千秋”,一点也不为过。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宋真宗到底是怎么回事。
舆论“小锤”:砸得赵恒晕头转向
宋真宗一上位,就开始被舆论的“小锤”砸得晕头转向。首当其冲的就是澶渊之盟。当时辽国南下,一路打到澶州,眼瞅着北宋都城开封都快保不住了。关键时刻,宋真宗在寇准的劝说下御驾亲征,这才稳住了局面,最后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这盟约规定北宋每年给辽国送岁币,还要和辽国称兄道弟。这一下可不得了,当时的大臣和后世的不少人都开始吐槽,说这是奇耻大辱,堂堂大宋居然向辽国低头,每年还要送钱,宋真宗简直太软弱。
再后来,宋真宗搞起了封禅泰山。这事儿在古代可是超级隆重的,只有那些自认为有伟大功绩的皇帝才会去做。可宋真宗这么一搞,大家又不干了。有人说他这是好大喜功,就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毕竟他在位期间也没干出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封禅就是瞎折腾。这些舆论就像一把把小锤子,不停地敲打着宋真宗的“皇帝人设”。
隐藏的“功绩”:闷声干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