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苏怀瑾和赵良言一同前往恩师沈玉文的家中探望。沈玉文教授已是百岁老人,但精神矍铄,思维依旧敏捷。看到两位得意门生来看望自己,他满脸笑容,十分高兴。
三人围坐在客厅里,沈玉文教授感慨地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们这次的考古发现了,怀瑾,你做得很好,为国家和民族保护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你的荣誉,也是我们整个考古学界的骄傲。” 苏怀瑾恭敬地说:“师父,这都多亏了您当年的教导。没有您的悉心指导,就没有我的今天。”
沈玉文教授摆摆手,说道:“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过,这次的发现也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当年,我和你们一样,充满了对考古事业的热情和憧憬。我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发掘工作,虽然困难重重,但从未放弃过。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次的考古发现,都是对历史的一次致敬,都是在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赵良言接着说:“师父,您说得对。现在的考古工作条件虽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比如文物保护技术的提升、考古理念的更新等等,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沈玉文教授点点头,说:“是啊,时代在发展,考古事业也在不断进步。你们作为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不仅要做好考古发掘工作,还要注重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
苏怀瑾认真地聆听着师父的教诲,说道:“师父,我们一定会努力的。这次发现了赵敬肃王古墓,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研究这些文物和古籍。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发现,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沈玉文教授微笑着说:“很好,怀瑾。考古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你们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考古发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解读。同时,也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研究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考古事业的发展。”
随后,沈玉文教授又询问了他们在考古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学生的关爱和对考古事业的热爱,让苏怀瑾和赵良言深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