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和祝淮阴调笑了几句,离开镇淮宫,前往御书房处理公务。
刚坐下,便有侍卫通报:“太上皇,户部尚书赵大人和兵部尚书宋大人,前来求见。”
吴天微微愣神,旋即喜形于色,连声道:“铁柱回来啦?快快快,请他们进来。”
“是。”
大头二人走进里屋,吴天一个健步扑上前,拉着铁柱的胳膊上下打量,笑而言道:“回来的巧,正好年关将近,我猜你们也快班师回朝了。怎么样?可有受伤?”
铁柱反问道:“大哥,听闻你遇刺了?”
“没事,有惊无险,倒是麻杆伤势颇重,好在性命无碍。只是还不能下地活动,尚在得意山庄静养。你啥时候回来的?”
“昨日晚间,这不一早便进宫见你了嘛!不过只有我一人带着护卫,押送战利品回京。
沈娘子统领南征军还在两广等地清剿百越土着的残余势力。战况初定,尚待稳定局势,暂时脱不开身。”
“哦哦,此番战损情况如何?兄弟们损失大吗?”
“嗯,最开始时被那些诈降的起义军反水夜袭,损失惨重。后来我领兵去了以后,协助沈将军收拾残局。
我二人合兵一处,连番征战,进展颇为不顺,主要还是因为两广等地山林较多,易守难攻。
直至大哥你命人送了酒精和木炭到前线,打那以后,战况便呈现一面倒的局势。
我们也不图抓捕俘虏,不必考虑留有活口,只需纵火烧山便成。
时值秋高气爽、天干物燥,大火一连烧了三个月,百越土着逃无可逃,死伤无数。具体歼敌多少也没法统计,全都烧成了灰,反正是数十万计。”
赵大头从旁哈哈大笑:“管他呢,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此番有你一大功。大哥,这事朝廷得发公函昭告天下,普天同庆啊。”
吴天跟着笑道:“那是必然,开疆拓土,功在千秋。
我回头命人传书东吴治下各州各县。张贴告示,通知那些涌入江南的北方百姓,可以前去两广等地定居了。”
“这……会不会太快了一些?战乱刚定,马上就迁移流民,合适吗?如今深冬,天寒地冻,多有不便。”
“不快不行,务必要赶在开春播种之前,疏散逃难来的流民。现如今广开赈济粮仓,都快给我吃穷喽。着实负担不起,既然有了空地方,便尽快安置吧。
命朝廷派遣官员速去两广,快马先行,提前做好接纳百姓的准备。战后恐有瘟疫,记得命桑道长加派医师随行,从民间收购药材,一同先去南边。”
赵大头应承道:“这些都好办,只是万一流民不愿去那么远的地方定居,咱们也不能强迫啊?
而且路途太远,这一路走下来,那些人怎么能够顺利到达?沿途讨饭过去吗?”
吴天仔细思量,郑重言道:“将朝廷准备的赈济粮全部拿出来。所有愿意前去南边定居之人,可先到府衙按人口领三月口粮。
朝廷提供盘缠,只此一次。为防有人冒领了粮草后,却不愿意前往,需得严加审核。
告诉所有逃难的百姓,凡是甘愿前去两广定居者,可以按人口,不管老幼,分得土地不等。但这种地皮不得买卖,只可以种植和居住,朝廷永不加收农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