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软件协议栈的磨合与优化(2 / 2)

每一个bug的定位和修复,都需要跨越硬件、底层驱动、RtoS、协议栈L1\/L2\/L3多个层面的联合调试。工程师们常常需要同时盯着逻辑分析仪的波形、JtAG调试器的代码跟踪、以及协议分析仪(连接网络模拟器)的信令流程,才能找到问题的蛛丝马迹。这个过程极其考验工程师的系统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耐心。

林轩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编码,但他会定期参加协议栈团队的技术评审会,听取进展汇报,并针对一些关键的架构设计或性能瓶颈问题,给出指导性的意见。他常常能从更高的视角,点出团队可能忽略的潜在风险或优化方向。

例如,他提醒团队要特别关注协议栈在不同低功耗模式下的状态保存与恢复逻辑,确保手机从睡眠状态被网络寻呼(paging)唤醒时,能够快速、可靠地重建通信链路。他还建议团队研究一下当时还比较新的“非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技术,以进一步降低手机在待机状态下的功耗。

在功耗优化方面,小张的应用与嵌入式系统团队也与协议栈团队紧密配合。他们共同设计了一套更精细化的系统级电源管理策略。当手机处于待机状态时,不仅基带部分进入dRx模式,ARm应用处理器也会进入最低频率的休眠状态,甚至连Lcd背光、键盘扫描等外设都被完全关闭。只有当需要接听电话、接收短信或用户主动操作时,系统才会被快速唤醒到相应的活动状态。这种软硬件结合的深度优化,是“蜂鸟”能够实现超长待机和续航的关键所在。

时间在紧张而充实的调试和优化中飞速流逝。启明芯的GSm\/GpRS协议栈软件,如同一个在烈火中反复锤炼的战士,逐渐变得健壮、高效、稳定。

终于,在又经过了数周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在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内部版本(可能是Firmware V0.99)中,协议栈软件在“蜂鸟一号”硬件平台上,成功地通过了所有关键的功能、性能和稳定性测试!

在实验室环境下,它能够稳定地保持GSm\/GpRS网络注册,流畅地进行语音通话,实现接近GpRS class 10理论峰值的数据传输速率(虽然绝对速度在今天看来很慢,但在当时已属不易),并且在各种模拟的恶劣网络条件下,依然能保持基本的通信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待机状态下,整机功耗被控制在了一个极其优异的水平。

“成功了!协议栈稳定版测试通过!”当小张将最终的测试报告提交给陈家俊和张建华时,整个软件团队爆发出了一阵轻松而自豪的欢呼!他们知道,自己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为“蜂鸟”注入了稳定可靠的“通信灵魂”!

林轩在审阅了报告后,也给予了高度肯定:“老张,小张,你们和团队的工作堪称典范!你们不仅按时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资源极其有限的嵌入式平台上,将如此复杂的协议栈优化到了如此高的水准!这份功力,足以让tI、高通那些老牌厂商都感到汗颜!”

软件的灵魂已经完美融入硬件的躯体。“蜂鸟”这只蓄势待发的猛禽,终于羽翼丰满,具备了翱翔于广阔无线天空的全部能力。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最后的“东风”——将这件凝聚了启明芯最高智慧和心血的杰作,打磨封装,准备呈送给那些手握亿万订单的手机巨头们,进行最终的、决定命运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