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枢一号”Soc的设计数据——那份凝聚了启明芯最高技术结晶、价值数千万美元的GdSII文件——通过加密专线,安全无误地传送到了台积电位于新竹的先进晶圆厂后,整个硬件研发团队,特别是负责芯片设计的工程师们,终于迎来了一段极其难得、却又五味杂陈的“平静期”。
芯片制造的物理过程,遵循着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时间周期。从光罩制作,到数十道复杂的光刻、蚀刻、离子注入、薄膜沉积等工序,再到最终的晶圆测试(cp测试)和切割封装,整个过程通常需要2.5到3个月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对于“天枢一号”的硬件本身,工程师们能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他们无法加速物理规律,只能像焦急等待孩子出生的父母一样,默默祈祷,并为即将到来的“新生儿”(芯片样品)的“体检”(bring-up测试)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然而,对于整个启明芯公司而言,这“漫长的等待”期,却绝非休整期,而是火力全开、多线作战的关键冲刺阶段!
林轩非常清楚,决定“北辰”计划成败的,绝不仅仅是“天枢”芯片能否一次流片成功。操作系统的完善、开发者生态的培育、Ipo的顺利进行、以及现有业务的稳定运营……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都需要在这宝贵的三个月窗口期内,取得决定性的进展!
战线一:“北辰”oS V1.0冲刺!
香港,“蜂巢”基地。
张明和他麾下那支日益庞大的操作系统团队,进入了“北辰”oS V1.0正式版发布前的最后攻坚阶段。
虽然核心内核和UI框架已经在FpGA原型平台上初步跑通,但要将其打磨成一个能够面向普通消费者、稳定可靠、体验一流的商业级操作系统,还有海量的工作需要完成。
bug修复与稳定性提升: 测试团队通过自动化压力测试和早期开发者反馈,提交了数以千计的bug报告。内核、驱动、UI框架、核心应用……各个模块的工程师们,都在夜以继日地进行着debug和修复工作。目标是在V1.0发布时,消灭所有已知的严重和主要级别的bug,确保系统的基本稳定性。
性能优化与流畅度打磨: 在功能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性能优化成为了重中之重。工程师们利用“北辰 Studio”的性能剖析工具,以及从FpGA原型和硬件仿真器上采集到的数据,对系统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像素级”的优化:减少内存占用、降低cpU负载、缩短应用启动时间、提升UI渲染帧率、优化触摸响应延迟……目标是让“北辰”oS的流畅度,真正达到甚至超越林轩演示视频中的“未来”水准!
核心应用与系统服务的完善: 除了操作系统本身,内置的核心应用(如浏览器、信息、电话、相册、音乐播放器、应用市场客户端等)也需要进行最后的开发和完善。同时,关键系统服务也需初步成型,例如地图服务(可能需要整合收购或合作的数据)、云同步服务的后台架构需要搭建,移动支付接口的安全框架也需初步设计,为未来的生态扩展奠定基础。
SdK与开发者文档的最终定稿: devRel团队需要根据早期开发者的反馈,对SdK进行最后的修改和完善,并撰写出清晰、准确、详尽的开发者文档和教程,为“北辰”oS正式发布后的开发者大规模涌入做好准备。
整个“蜂巢”基地,完全进入了“战时状态”。代码提交频率达到顶峰,版本编译和测试几乎从未间断。小张更是以身作则,连续数周吃住在公司,带领团队向着V1.0 Gold master candidate(最终候选版)的目标全力冲刺!
战线二:Ipo路演的最后彩排!
香港总部,Ipo“作战指挥室”。
赵晴鸢和她的团队,以及来自高盛、摩根士丹利的投行家们,正在为即将开始的全球Ipo路演,进行着最后的准备和彩排。
打磨“完美故事”: 他们对招股说明书(S-1文件)进行了最后一轮的修订和润色,确保其中的每一个数据、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推敲,既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启明芯的价值和潜力(特别是“蜂鸟”带来的增长和未来在“平台技术”上的想象空间),又能巧妙地隐藏“北辰”计划的核心机密。
演练“魔鬼问答”: 赵晴鸢和林轩(他也将亲自参与部分关键路演)针对机构投资者可能提出的各种尖锐问题,例如市场竞争、技术风险、客户依赖、管理团队及未来盈利预测等,进行了数十次的模拟问答演练。确保每一个回答都既坦诚自信,又滴水不漏,能够有效打消投资者的疑虑,提升他们的认购意愿。
确定发行区间与估值锚定: 根据市场反馈和内部评估,初步确定了一个既能保证成功发行、又能实现融资目标最大化的股票发行价格区间,其整体估值锚定在$800亿至$1000亿美元区间。
敲定路演行程与目标: 制定了横跨亚洲(香港、新加坡)、欧洲(伦敦、法兰克福)及北美(纽约、波士顿、旧金山)的密集路演行程,目标是覆盖全球最顶级的、最有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例如主权财富基金、大型共同基金、顶级对冲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