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4章 湖淀路途(1 / 2)

湖淀路途

“…扑棱…嘎呱嘎…”</P></p>

一小群野鸭被惊起,扑棱着翅膀,嘎嘎乱叫着飞散开,搅动水的声响渐渐清晰,还隐隐有机器运作的声响。</P></p>

一条木船,缓缓从水道中显露身形,体格不小,几乎占去了近半的水道,推开水面的枯枝败叶,留下宽宽一条似伤疤的印痕。</P></p>

船艉上,系有几根粗绳,被绷得笔直,过了一会儿,一条仅露出水面不足二十公分的铁家伙儿,便现出身影,没一会儿,后面又有一条相似的铁家伙儿冒出来。</P></p>

铁家伙上,左右各站有一人,手拿长长的竹撑,在控制着铁家伙儿的方向,看那竹撑扎入水中的长度,此地颇显狭窄的水道,深度怕是有三四米不止。</P></p>

水道两侧,是已不剩半分绿意的枯黄苇荡,三米上下的高度,几乎将船身彻底掩去。</P></p>

水面上,漂荡着枯败的荷杆荷蓬,死去的浮萍水草,以及那纷纷扬扬后又落下的苇絮,</P></p>

水能抚去一切,船穿行后所留下的伤疤,迅速合拢,接着再慢慢愈合在一起,伤疤消散无踪。</P></p>

目光上移,这周围,也是一望无际,成片成片的枯黄苇荡,其间隐隐有水道纵横交错,更远处,潾潾波光间,那是更广的水域。</P></p>

“你小子,没搞错路线吧?”头船船头,一腰杆笔挺的男子,正手持望远镜四处打量,皱眉扭头,向身旁的青年询问。</P></p>

“…不会…”青年一脸笃定,自信道:“沿我指的路走就是,绝对错不了的,还要再走一阵,你们的船吃水深,有些近路没法抄!”</P></p>

男子点头,选择了相信,不相信也没办法,这地方跟迷宫一样,不信对方,别说找到对方,出去都成问题。</P></p>

这一行,自然是之前夜里仓库外的那支船队,船头男子,则是负责转运的郑胜景,他需带领牵引船及两条油趸,星夜兼程,悄无声息将东西运到指定地方隐匿。</P></p>

头船,也就是从南方带过来的一条船,船上有两套动力系统,一套仅能提供少量动力,日常之用,掩人耳目。</P></p>

另一套,动力比较充足,用于紧急情况,而这一次,他们便是开启这一套动力,将船当做拖船来使用。</P></p>

当然,之前曾两套系统都启用了,用尽全力,终于在天明,活动的人增多前,将船开到这个,人烟稀疏之地。</P></p>

不过,这只是第一步,后续还需要他,将船驶至这其中的隐秘之地后,将两条油趸进行隐藏,也即现在这个阶段。</P></p>

至于这地方是哪?华北最大的湖泊—白洋淀,他们自大青河一路过来,开明时分入淀,至现在,已在其低速行驶数小时之久。</P></p>

白洋淀湖区,后世遭受过相较严重的破坏,经治理后,湖域面积三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直观点,五十个西湖的大小。</P></p>

现阶段湖域面积更大,五零年测得数据,是五百六十七平方公里的大小,距今,这中间,还间隔了十五六年,而这个时间,国内正处于严重战乱,自顾及不了它。</P></p>

这里是华北的蓄洪区,而华北早已被垦伐得差不多,泥沙俱下,此地极易淤积缩减,其实自清末至民国,此地基本都未得到过治理,所以湖区面积一直在减。</P></p>

但相较于战争时期,其游积速度还是相对较缓的,毕竟战争是对社会秩序的彻底破坏。</P></p>

战争前,哪怕政府无力治理,但水系上下游,民间力量,还是会为生产、安全等,对水利设施这些进行一定维保,牵一发而动全身,多少也还能顶点用。</P></p>

所以这阶段,白洋淀的湖域面积还是要更加广阔不少,估摸着能有后世的一倍。</P></p>

而且,白洋淀仅是总称,它乃由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湖淀、成千上万纵横交错的水道网络、以及那大片大片的苇荡组成。</P></p>

把两条油趸藏其中,哪怕知道在此地也几乎不可能被找到,这里倒不算无人区,但终归是蓄积洪水之地,人烟还是相对稀薄的,且基本活动在一些稍宜居区域,湖中很多地方鲜能见着人影。</P></p>

像他们现在正去往的,便是一处苇荡密集,大小水网错综复杂的区域,最主要的,此地是注入白洋淀一条河流,水流冲涮向的区域。</P></p>

一旦发了洪,此地水道很容易因淤积或冲刷,导致水道变化,本地人都很容易在其中迷路,活动也仅限于外围,他们便准备将油趸藏入其中。</P></p>

他们自然不熟悉环境,也不清楚哪里适合藏东西,所以找了身边这位,叫做张子炎的青年做向导,这也是有故事的。</P></p>

他并非本地人,原先家境也算尚可,属于村中富户那一类,至少寻常年景,是不愁吃喝的。</P></p>

可惜,其才十二三岁时,父母便因故亡故,他家也非当地人,他才是第三代,其祖父孤身迁入,也仅留下其父一子。</P></p>

结果自不用多说,村里有人打起他家主意,好在他平常与村里同龄人关系很好,有人听见长辈的言语,偷偷告诉了他。</P></p>

他还算是机灵聪慧,带上年幼的小妹,扛了两半袋粮,每人带了两身衣物,上了他家一条比舢板略大一点的船,顺着河提前跑了。</P></p>

财物啥的都没带,这一点很明智,先不说同村是否会放心,两人这个年纪在外,别说钱财绝不可能保住,光船跟粮,他都不止一次因此跟人斗过狠。</P></p>

他也没顺河一路往下,中途四处往其他水道,诸如运河、灌溉水渠这类,兜兜转转,最终在这广阔的白洋淀中停了下来。</P></p>

好在他们家,也没到啥活不用他干的程度,能在村中玩得开,上树掏鸟、下河摸鱼虾啥的也肯定是好手,所以他也算有一点养活自己的手段。</P></p>

给小船弄了个篷顶遮阳挡雨,两人就这么生活在了船上,靠着打渔、采莲、割苇编席等,两人算是活了下来。</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