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王与公主和钰儿准备大婚的这几日,天京、苏常等地每日都是张灯结彩,犹如春节一样,百姓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然而,战争的阴云并未因此消散,各方战事仍在激烈进行。
新军大军陈兵江西、福建,一方面与广东的杨秀清和英法联军对峙,另一方面从江西进逼湖南。
与此同时,陈玉成、关佛保等将领率部从湖北向湖南推进,湖南似乎唾手可得。
事态紧急,曾国藩立即向朝廷求援。
最终在两宫太后敦促下,僧格林沁和胜保决定分兵:僧格林沁率领数万蒙古骑兵入河南出湖北援湖南,胜保则留守山东,巩固山东防务。
得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大军南下,曾国藩心中立马看到了希望与战机。
他计划湖南的湘军与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联手夹击湖北前来进犯的太平军,一旦成功,太平军的包夹之势将被打破。
他甚至暗中盘算,若能借英法联军和杨秀清之力,对江西、福建的太平军形成反包围,战局或将彻底扭转。
然而,这一计谋遭到了左宗棠的强烈反对。左宗棠义正言辞:“岂能借洋人之手,屠戮我华夏同胞?”(若赵苟得知左宗棠的想法,先回称赞其大义,然后再冷笑一声。毕竟历史上的清廷借助外力镇压内乱已是常规操作。洋枪队的启用、英法联军剿灭义和团,哪一个不是前车之鉴?)
曾国藩也并未在意左宗棠的反对,毕竟他如今总揽湖南军务,手握大权。
用他的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岂能拘于此等小节,此事最重要的是击败发匪。
然而,他忽略了一个这其中一个致命问题:
那就是他们的包夹计划能否成功?
答案是,不能。
因为在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还在山东的时候,赵苟就派出了游骑之王赖文光,率领他的精锐骑兵旅入驻河南。
一个是历史上的捻军首领(太平天国覆灭后,赖文光成为了捻军的首领),一个是清朝国之柱石。
赵苟心中早已期待这场对决,他想看看,究竟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更胜一筹,还是赖文光的游骑战术更显锋芒。
双方的交锋来得极快。
僧格林沁的蒙古军团刚踏入河南不久,便遭遇了一场惨烈的战斗。
河南地处华北平原南部,地形平坦,正是骑兵展开大规模对决与追击的理想战场。
这也是僧格林沁自信满满、孤军深入的原因——他坚信自己的蒙古骑兵能在平原上大展神威,所向披靡,很快杀出河南,进入湖北。
然而,赵苟也同样看中了这一点。赖文光的骑兵旅在这片广袤的平原上,游骑战术将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灵活机动,出其不意。
河南郑州登封,位于嵩山脚下,西部为山地,东部为平原,自古以来便是中原地区的战略要地。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还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抑或是南北朝、隋唐、宋金、明清等时期的战乱,登封都曾见证无数战火与硝烟。
而这一次,历史将再次在这里书写新的篇章。
僧格林沁的蒙古军团从山东出发,仅用大半天便抵达河南郑州。
然而,当先锋部队到达郑州颍阳时,已是人困马乏。除了少数斥候外出放哨,其余士兵纷纷休整,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殊不知,在距离他们歇息地仅十里之外的嵩山深处,赖文光的骑兵旅正悄然潜伏,密密麻麻的马匹和士兵隐匿于山林之间,静待时机。
夜幕降临,月光洒在平原上,映照出一片肃杀之气。
赖文光站在山巅,远眺蒙古军团的营地,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低声对身旁的副将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