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泽峰继续道:“不过特斯拉在不断升级,我们也会推陈出新,继续研发更加强大,性能更好的电机。”</p>
“很好。”王逸满意地点点头。</p>
570马力四驱版本,在这年头,七十万一下的车,算是很厉害了。</p>
但对上特斯拉上百万的顶配车,还是不够看。</p>
王逸可是清楚,明年特斯拉摸del X的顶配版 摸del X P90D,做到了上千马力。</p>
当然,售价也到了百万人民币。</p>
因此,星逸汽车也得不断进步。</p>
随后,王逸又视察了电控、电池等研发中心。</p>
由于王逸舍得砸钱挖人,也舍得投入研发经费,电控系统和电池的研发进展,都远超王逸的预期。</p>
都已经做出了标准版,对标特斯拉、比亚迪当下水准都略有优势。</p>
但优势不明显。</p>
不过这不碍事,高配版也都在同步研发中,只是进展速度就没那么快了。</p>
三电系统的研发,全部采用双团队模式。</p>
一个团队负责标准版,主打四十万左右的标准汽车使用。</p>
另一个团队则负责研发高端版本,主打七十万车,乃至百万豪车使用。</p>
两个团队技术互通的同时,也会内部良性竞争,极大地加快研发速度。</p>
至于说为了打压对方,互相使绊子?</p>
这不现实。</p>
无他,两个团队用的体系都是一套,核心技术都是共同成果。</p>
若是给对方使绊子,影响整个体系的发展,自己的进度也会耽误,最终双输。</p>
此外,两个团队的人员和高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p>
现在在标准团队的研发人员和高管,表现出色,后续就会调到高端团队。</p>
同样,有时候高端团队的研发人员和高管,也会调到标准团队做技术支持挑大梁。</p>
有时候上新新的项目,也会抽调人手。</p>
谁也说不准未来会在哪个团队,如果给对方使绊子,搞不好最后坑的就是自己。</p>
而且技术研发过程中,都有迹可循,一旦被抓住把柄,那后果就不堪设想。</p>
比起锒铛入狱,还是百万年薪更香。</p>
“整车进展怎么样了?”王逸再度问道。</p>
“董事长,试验车已经做出来几款新能源汽车。”邹泽峰带着王逸来到整车测试车间:</p>
“一台是新能源轿车,星逸s5,对标特斯拉摸del s,以及BBa的e56!”</p>
“星逸s5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后驱版,370马力,性能碾压BBa的e56,也能超越摸del s。咱们的永磁电机比它们的感应电机强大的多。”</p>
“另一个四驱版本,前后双永磁电机,570马力,就更强了。”</p>
“此外,还有新能源suV,星逸X5试验车也已经做出来了,同样分后驱版和四驱版。电机配置,动力和s5一样。”</p>
“接下来两款车,四个型号,都会进行一系列测试。”</p>
“没什么问题的话,咱们的电机工程,电池工厂等等,都会迅速量产。”</p>
“目前配件工厂一期都已经建成,试产生产线调试也没什么问题,其他生产线也都在安装调试中。只要经过一系列测试,确定电机、电池可靠性没问题,年底前就可以开始量产。”</p>
星逸汽车400亿的投资,不只是研发投资,还有工厂投资。</p>
同样,工厂不只是整车制造工厂,还有电机,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工厂。</p>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p>
核心零部件工厂的建造比起汽车工厂的建造进度还快很多。</p>
也都是分期建设。</p>
目前一期厂房都已建成,并且顺利试产。</p>
就等着确定研发的电机、电池没问题,便可正式量产。</p>
接下来再测试一下稳定性,多测试几个月,没什么问题,第四季度就能开始量产。</p>
邹泽峰继续道:“董事长,三电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咱们全面自研自产,第四季度开始量产。非核心零部件采购第三方,咱们在星逸汽车生产基地附近,连同魔都,同步引入了部分上下游供应链。”</p>
“在咱们星逸汽车超级工厂附近,很多上下游供应链也都建立了分厂。还有的部分零部件供应商,都分布在附近省市,已经全部沟通妥当。”</p>
“只要咱们下半年试验车测试完毕,第四季度就可以让他们同步开始量产我们需要的零部件,年底前交付。”</p>
“正好咱们整车工厂一期厂房,年底前就可以试产甚至小规模量产,经过产能爬坡后,明年上半年就逐步批量量产星逸汽车s5、X5。”</p>
这个进展速度,王逸还是很满意的,比和魔都对赌的节点,快了足足两年。</p>
按照对赌协议,2015年年底研发成功,2016年年底前正式量产。</p>
如今看来,2014年上半年就研发成功,年底前就能能研发成功并小规模量产。</p>
提前两年实现对赌协议,不是一般的给力。</p>
不过产能就是个问题了。</p>
造车不同于造手机,造手机产能爬坡快,规模大,月产千万台都不难。</p>
但造车太过复杂,别说月产千万台了,月产一万台都不容易。</p>
很多车企达到月产一万台,都需要半年多,甚至一年的时间。</p>
对此,王逸看向邹泽峰:“按照这个进展速度,明年一月份能不能全面量产s5、X5?”</p>
“可以,问题不大!”</p>
“产能多少?”</p>
“一月份算是全面量产的第一个月,产能不会很多,估计月产2000辆。也就是s5、X5各1000辆。经过产能爬坡,三月份能够达到月产6000辆,也就是s5、X5各各3000辆。6月份能达到月产1万辆,也就是s5、X5各各5000辆。预计明年总产量10万辆左右。2016年一期厂房总产量12万辆。”</p>
“此外,二期厂房明年第四季度也能竣工,2016年1月份开始投产,但也要经历产能爬坡。和一期厂房相似,2016年二期厂房总产量10万辆左右。2017年二期厂房总产量12万辆。”</p>
“这样全部算下来,明年总产量10万辆,2016年一期、二期厂房总产能22万辆。”</p>
“2017年一期二期产能年产总能24万辆,再加上三期厂房也能投产,2017年总产能达到34万辆。”</p>
“当然,这只是咱们的规划,至于具体进展,还得看市场行情。万一后年22万辆的年产能就饱和了,甚至溢出了,三期厂房,也就不用急着投产了。”</p>
邹泽峰说的很详细,王逸也听明白了。</p>
眼下新能源汽车还是刚起步,销量也不是很高。</p>
真要按照计划的那样,2017年三期厂房全部投产,年产能34万,还真未必卖的了。</p>
甚至2016年的一期、二期的22万辆能卖的了,就不错了。</p>
没办法,2016年不是2026年。</p>
像是特斯拉,当下只靠摸del s,去年也没有在国内开售,售价又高,全球销量也才三万台+。</p>
等到明年国内也开售了,销量能达到5万左右。</p>
等到2016年摸del X也开售了,特斯拉销量就能达到8万左右。</p>
2017年,autopilot 1.0辅助驾驶发力后,特斯拉销量就到了10万。</p>
但依旧销量不高,原因简单,这年头电池技术不给力,纯电续航短,很多人不认。</p>
而且特斯拉的摸del s和摸del X售价太高,70-100万人民币,注定卖不多。</p>
等到2018年,3.5万–5万美元的摸del 3大规模交付,特斯拉的销量就直接达到25万台。</p>
随后35万台,50万台,一百万,130万,180万……</p>
说白了,不是消费者不认新能源,是消费者不认续航短价格又高的新能源。</p>
哪怕十年后,特斯拉年销量达到180万台,其中高端的摸del s和摸del X的总销量也只有7万台左右,剩下的173万台都是便宜的摸del 3和摸del Y。</p>
没办法,70-100万的摸del s和摸del X,注定是高岭之花,注定销量寥寥。</p>
而20-35万的摸del 3和摸del Y,才是销量主力。</p>
王逸想明白这个逻辑,看向邹泽峰:“三期厂房如期建设就是,还有四期厂房都如期建设,不用担心卖不了。”</p>
“当下新能源汽车销量不高的核心原因,不是没人买,而是续航太短,售价太高。”</p>
“只要我们能解决续航太短的问题,咱们星逸汽车的年销量,就不是特斯拉的五六万台,而是二十万台!”</p>
“若是再解决价格太高的问题,让价格变得接地气,那我们后续的年销量就不是20万台,而是40万台!”</p>
“若是再实现智能驾驶,那我们星逸汽车的年销量就是100万台!甚至更高!”</p>
“制约销量的,不是时代,而是产品力!”</p>
邹泽峰等人面色微变,连连点头。</p>
只觉得王逸的话语高屋建瓴,让人醍醐灌顶。</p>
邹泽峰思索道:“董事长,当下新能源汽车受电池技术限制,续航注定高不了,成本也低不了。像是特斯拉的摸del s60,362马力,理论续航只有335公里,实际续航还得缩短,到了冬天衰减严重,实际续航更得打骨折,只适合城市内通勤。而售价高达65万!”</p>
“至于摸del s 85,摸del s P85,续航到了400公里,但是价格也到了70万到100万,而且400公里纯电续航也不够用。这两大难题,可不容易解决。”</p>
王逸笑了:“所以我们的研发方向和特斯拉完全不同,咱们主力方向不是纯电车,而是做增程!”</p>
“电池成本高,咱们就用小电池,然后内燃机增程。这样城市内通勤没有任何问题,长途可以加油,也不用担心没电被丢在路上。”</p>
“而且增程技术比纯油油耗还低得多,成本也比纯电低得多。这就完美解决了续航短和价格高的问题。”</p>
用增程技术,去和特斯拉错位竞争,绝杀特斯拉!</p>
“增程技术研发的怎么样?”王逸问道。</p>
“董事长,按照您的要求,我们的增程技术也进展顺利,目前第一代已经研发成功,并且做出了出来。”</p>
“我们采用电机直驱,无离合器、变速箱等机械部件。内燃机仅用于发电,增加续航里程。主打低油耗,长续航,低成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