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二月,历经胡惟庸案的朝堂,恰似被风暴席卷后的残垣,艰难地从动荡中拾掇起往日的安稳。尽管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可该案的余波,隐匿于平静湖面之下,如同暗涌的潜流,时不时泛起层层涟漪,搅得朝堂上下不得安宁。
在这段微妙时期,朱雄英始终秉持着自律勤勉的生活节奏。每日晨曦初露,微光尚未完全驱散夜色的凉意,他便已起身,全身心投入到骑射、兵法与武术的研习之中。寒来暑往,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磨砺,让他的体魄愈发强健,举手投足间,尽显皇家子弟独有的英武之气与自信风采。
然而,历史上朱雄英因天花早逝的阴影,如鬼魅般如影随形,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正因如此,闲暇之余,他将大量的精力都倾注到对古代天花预防方法的钻研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心中的疑云愈发浓重,开始怀疑自己感染天花并非偶然,背后极有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这份担忧如同沉重的枷锁,让他行事愈发谨小慎微,日常活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坤宁宫与大本堂之间。除了前往坤宁宫向马皇后请安,便是在大本堂埋头苦学,极少踏足东宫,仿佛那里隐藏着无尽的危险,唯有远远避开,才能寻得一丝安宁。
朱雄英在研究中惊奇地发现,古代预防天花的方法,其原理竟与后世的接种疫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中,熟苗法堪称最为稳妥可靠的一种。但这一方法的操作极为繁杂,要求也极为考究。需选用经过多次接种的痘痂作为关键引子,通过连续在鼻子下闻嗅等方式进行接种,以此逐步降低病原体的毒性。通常情况下,接种7日后若出现发烧症状,便意味着接痘成功。朱雄英权衡再三,毅然决然地采用了这种方法。然而,在这漫长的7日等待过程中,他的内心始终被忐忑与不安填满,对于最终能否成功,实在是毫无把握。当7日后发烧症状如期而至时,他的心中虽仍存忧虑,但也多了几分期待,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回溯至洪武十四年,彼时云南局势动荡不安,战火纷飞,严重威胁着大明边疆的稳定。朱元璋为了彻底平定云南,巩固边疆防线,决定派遣大军出征。他任命傅友德为统帅,蓝玉与沐英等将领协同作战,率领3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云南。而蓝玉此前因犯下过错,按律本应受到严惩。
朱标与朱雄英深知蓝玉是难得的军事人才,若能让他戴罪立功,必能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于是,两人一同前往朱元璋的御书房求情。
踏入御书房,朱标与朱雄英恭恭敬敬地向朱元璋行了大礼。朱标率先开口,言辞恳切,情真意切:“父皇,蓝玉虽犯下过错,但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不容小觑。如今云南战事紧急,正急需像他这样勇猛且富有谋略的将领。儿臣恳请父皇网开一面,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目光如炬,静静地看着两人,并未立刻回应。朱雄英见状,赶忙上前一步,语气坚定且充满诚意地说道:“爷爷,孙儿也认为蓝玉是可造之材,此次云南之行,路途遥远,战事必定错综复杂,多一员猛将便多一分胜算。若能让蓝玉随军出征,以他的能力,定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朝廷立下大功,弥补之前的过错。还望祖父能念在他以往的战功上,再给他一次机会。”
朱元璋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缓缓说道:“蓝玉所犯之错,关乎朝廷律法与威严。朕若轻易饶恕,如何能让众臣信服?”
朱雄英并未退缩,而是继续据理力争:“爷爷,律法固然重要,但也需酌情考量。蓝玉此次若能立下战功,不仅能彰显祖父的宽宏大量,让天下人看到您的英明与仁慈,更能激励其他将士们一心为朝廷效命。他们会明白,只要真心为朝廷,即便犯错,也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此一来,朝廷便能凝聚更多人心,边疆平定也更有把握。”
朱标也在一旁附和道:“父皇,雄英所言极是。云南平定之后,边疆局势仍需得力将领镇守。蓝玉若能改过自新,将来必定能为朝廷所用,成为守护边疆的栋梁之才。”
朱元璋沉思良久,最终长叹一声,缓缓说道:“罢了,看在你们二人的份上,朕就给蓝玉这个机会。但他若再犯错,定不轻饶!”
朱标与朱雄英相视一眼,面露欣喜之色,赶忙跪地谢恩:“多谢父皇(皇爷爷)恩典!”
于是,蓝玉得以随军出征。到了洪武十五年闰二月,云南大部分地区虽已平定,但大理段氏凭借着险要地势,依旧负隅顽抗。沐英和蓝玉再度奉命出征讨伐。
朱雄英听闻此消息后,心中燃起强烈的渴望,他迫切希望能够随军前往云南。一则,他想要借此机会躲开京城中可能存在的天花威胁,毕竟若感染天花真的是人为阴谋,离开京城或许能暂时摆脱危险;二则,他自幼跟随徐达学习兵法,心中对实战充满了向往,渴望能在真实的战场上观摩学习,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累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