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作为大明王朝的权力中枢,处处彰显着王朝的鼎盛气象。巍峨耸立的奉天殿,飞檐斗拱层层叠叠,宛如巨龙腾飞,气势恢宏。殿顶的琉璃瓦在日光的倾洒下,折射出绚烂夺目的光芒,尽显皇家威严与庄重。然而此刻,殿内气氛却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即将来临,空气中弥漫着剑拔弩张的气息。
朱元璋的旨意一下,关于是否对麓川动武的争论瞬间被点燃,恰似干柴投入熊熊烈火,迅速陷入白热化的胶着状态。
主张和平谈判的文官大臣们,神色凝重,满脸写满忧虑。他们身姿微微前倾,双手交叠在身前,言辞间满是恳切。“陛下,一旦战争爆发,国力必将遭受巨大损耗。百姓又要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田园恐将荒芜,饿殍遍野的惨状怕是又要重现,这实在是人间惨剧啊。我朝初定,百废待兴,当务之急应以休养生息为重啊。”他们眉头紧蹙,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悲悯,仿佛已然亲眼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无尽苦难。
力主反击的武将功勋大臣们则身姿笔挺,气宇轩昂,宛如松柏般屹立不倒。他们的声音犹如洪钟,在大殿中久久回响:“陛下,大明威严岂容挑衅!麓川贼子屡屡进犯我边境,若不加以惩戒,边疆将永无宁日,国家尊严与领土完整更是岌岌可危。我朝兵强马壮,战将如云,岂会惧怕小小麓川!”他们目光坚定如炬,慷慨激昂,手臂挥舞之间,尽显扞卫国家的坚定决心。
这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空旷高大的奉天殿内激烈碰撞。声波来回激荡,仿佛要冲破那高耸入云的穹顶,直上九霄。
千里之外的云南定边战场,却是另一番肃杀景象。狂风裹挟着沙尘,如狰狞猛兽般咆哮着席卷而来,带着未知的恐惧,让人心惊胆战。明军的营帐在狂风中剧烈摇晃,仿佛随时都会被连根拔起,消失在这漫天风沙之中。营地上的旗帜烈烈作响,在呼啸的风声中,那声响时而低沉压抑,像低沉的呜咽,诉说着即将降临的残酷命运;时而高亢激昂,似激昂的号角,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呐喊助威。
沐英身披厚重战甲,那冰冷的触感透过层层衣衫,丝丝缕缕渗进肌肤,时刻提醒着他局势的严峻。他端坐在营帐之中,营帐内烛火摇曳,昏黄的光线在他刚毅的面庞上跳跃,映照着他脸上那道因常年征战而留下的伤疤,更添几分冷峻与沧桑。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将领的面庞,那一张张或年轻朝气、或饱经沧桑的脸上,满是对战争的期待与紧张。年轻将领们,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好奇,紧握着拳头,关节泛白,跃跃欲试,仿佛即将奔赴的是一场荣耀的盛宴;久经沙场的将领们,眉头微蹙,神色凝重,眼神中透露出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知,轻抚着腰间的佩刀,若有所思,他们深知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沐英深知此次任务艰巨,思伦法的象军,是战场上令人胆寒的存在。那些战象身形如山岳般庞大,皮糙肉厚,身上披着厚重的铠甲,每一步落下,都似要踏碎大地。冲锋起来,地动山摇,气势骇人,仅仅是想象那场景,就足以让人心生畏惧。但沐英目光如炬,眼神中透着坚定的必胜信念,他在心底无数次告诉自己,只要巧妙运用战术,发挥明军的优势,定能战胜强敌。
“诸位将军!”沐英猛地站起身,声音洪亮且充满力量,犹如洪钟鸣响,瞬间盖过了营帐外呼啸的风声,“陛下与太子殿下已决意反击,这一战,是我大明的荣耀之战,更是稳固西南边陲的关键之战!胜,则大明国威远扬,西南太平;败,则边疆不稳,百姓受苦。我们务必全力以赴,奋勇杀敌!”沐英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营帐之中,每一个字都重重地砸在将领们的心上,如同一剂强心针,让他们原本就高涨的士气愈发激昂。
众将领纷纷抱拳表态,声若洪钟:“愿与将军同生共死,与麓川决一死战!”营帐内,士气高涨,战意昂扬。有的将领紧握着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那是内心坚毅与决心的体现;有的则拔出腰间的佩刀,在手中挥舞,刀刃划破空气,发出呼呼的声响,似要提前斩灭敌人的气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无畏的勇气,仿佛即将奔赴的不是残酷的战场,而是一场荣耀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