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州,明军完成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休整。这段日子里,将士们不仅养精蓄锐,补充了体力,更在每日的操练与鼓舞中,士气如虹,仿若被熊熊烈火点燃的干柴,斗志熊熊燃烧,势不可挡。
点将台上,冯胜身姿笔挺,一袭威风凛凛的战甲在日光下闪耀着冷峻的光泽。他目光如炬,锐利而坚定地扫视着台下整齐列队的大军,那眼神仿佛能洞悉每一位将士的内心,饱含着信任与期许。旋即,他气运丹田,高声下令:“出发,目标松亭关!”这声音如同洪钟鸣响,穿透长空,在辽阔的校场上久久回荡。
随着这一声令下,二十万明军如汹涌奔腾的洪流,浩浩荡荡地朝着松亭关进发。一路上,猎猎军旗在风中肆意飘扬,鲜艳夺目;整齐的马蹄声、坚实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奋进的战歌,似在向天地宣告大明军队的威严与必胜的决心。
抵达松亭关后,冯胜尽显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他深深明白,想要彻底征服辽东,稳固的据点是至关重要的根基,如同万丈高楼的基石,不可或缺。于是,他以身作则,带领着将士们投身到艰苦卓绝的建城工作中。
修建城池的过程,堪称一场与自然和时间的艰苦较量。将士们日夜劳作,不畏烈日的炙烤,不惧寒风的凛冽,一砖一瓦,皆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与汗水。每一块砖石,都凝聚着他们对胜利的坚定决心;每一座城池,都像是他们对守护辽东许下的庄严誓言。
大宁城选址在要冲之地,城墙高大厚实,条石层层垒砌,城砖严丝合缝,城门以坚硬的实木打造,包裹着厚重的铁皮,坚固无比,仿若一座不可撼动的钢铁堡垒,任何来犯之敌见之都望而却步;宽河城巧妙地依水而建,借助天然的河流屏障,波光粼粼的河水成为一道天然的护城河,为明军增添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会州城扼守交通要道,四通八达,成为传递情报、调遣兵力的关键枢纽,每日信使往来如织,军令得以迅速传达;富峪城则囤积了如山的粮草和琳琅满目的兵器,粮仓高耸,兵器库森严,为大军的持续作战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物资保障。
这四座城池的建立,宛如在辽东广袤的大地上钉下了四颗坚实无比的钉子,逐渐压缩着纳哈出的生存空间。纳哈出在金山的营帐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仿佛被一张无形的大网逐渐收紧,他如坐针毡,时刻关注着明军的一举一动,每一个情报的传来都让他的内心愈发焦虑不安。
冯胜留下五万兵力驻守大宁,这五万将士肩负着沉重如山的责任。他们日夜巡逻,沿着高大的城墙,迈着坚定的步伐,目光警惕地审视着四周;他们精心维护城防设施,加固城墙,磨砺兵器,不敢有丝毫懈怠。而冯胜则亲率主力部队,向着金山进发。大军行进间,尘土飞扬,遮天蔽日,气势磅礴,仿佛要将大地都踏平,所到之处,大地都为之震颤。
纳哈出得知明军动向,心中大惊,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他深知金山已难以抵挡明军的凌厉进攻,急忙下令从金山退到新泰州。他的军队慌乱地收拾行囊,营帐中一片混乱,士兵们手忙脚乱,匆忙撤离,一路上丢盔弃甲,士气低落至极点,宛如丧家之犬。
明军抵达金山附近时,与小股敌军遭遇。这小股敌军本是纳哈出留下的侦察部队,隐匿在山林之中,没想到与明军正面碰上。明军将士们见到敌人,眼中瞬间燃起兴奋的光芒,那是对战斗的渴望,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再次在战场上展现自己的英勇,为大明的荣耀而战。
“杀!”一声令下,明军如猛虎扑食般冲向敌军。他们挥舞着手中锋利的兵器,寒光闪烁,刀光剑影在日光下交织;喊杀声震天,仿若滚滚惊雷,震得敌人胆战心惊。敌军在这突然的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很快便被打得落花流水,阵型大乱。一番厮杀后,明军轻松俘虏了三百多敌军,初战告捷,士气愈发高涨。
此时,明军在金山西面驻扎下来,与纳哈出的军队形成了对峙之势。双方的营帐遥遥相望,中间隔着一片空旷的原野,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一触即发。哪怕是一丝微风的拂过,都仿佛能点燃这紧绷的氛围,引发一场激烈的战斗。
冯胜在营帐中,眉头紧锁,仔细研究着地图,地图上的山川河流、城池关隘在他眼中仿佛都活了过来,成为他布局的棋子。他分析着当前的局势,深知纳哈出虽然暂时退缩,但实力犹存,不可小觑。于是,他召集众将,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蓝玉率先发言,他年轻气盛,眼神中透露出急切与渴望,渴望在战场上再次展现自己的英勇,立下赫赫战功。他抱拳说道:“主帅,我军士气正盛,兵强马壮,不如趁此机会,主动出击,一举攻破纳哈出的防线!以雷霆之势,速战速决!”
傅友德则沉稳地说道,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谨慎与谋略,多年的征战让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无数将士的生死。“不可贸然行动。纳哈出退到新泰州后,必定加强了防御,深挖壕沟,高筑壁垒。我们需先摸清他的虚实,知己知彼,再做打算。”
众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营帐内讨论得热火朝天,各种策略、观点激烈碰撞。有人主张迂回包抄,有人建议诱敌出城,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冯胜静静地听着,心中权衡着各种方案的利弊,如同一位高明的棋手,在脑海中推演着每一步棋的走向。最终,他决定先按兵不动,派出更多的侦察兵,深入敌营附近,打探纳哈出的兵力部署、粮草储备以及防御工事等情况。
在明军的营帐外,士兵们加紧训练,磨刀擦枪。他们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长枪挥舞,刀光闪烁,喊杀声阵阵。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神情,对胜利充满了信心,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决心。而在纳哈出的营帐内,却是一片愁云惨淡。纳哈出召集部下,商议应对之策,但众人各执一词,争吵不休,有人主张坚守,有人建议突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营帐内气氛压抑,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纳哈出心急如焚,他知道,如果继续这样僵持下去,对自己极为不利。于是,他决定派出使者,前往明军营帐,试探冯胜的态度。使者身着华丽的服饰,怀揣着纳哈出的书信,小心翼翼地来到明军营帐。见到冯胜后,他恭敬地呈上书信,然后垂手而立,大气都不敢出。
冯胜打开书信,只见上面写着:“今我与将军对峙于此,徒增伤亡。不如双方罢兵,各守疆土,以免生灵涂炭。”冯胜看完书信,冷笑一声,心中明白,纳哈出这是在拖延时间,企图寻找喘息之机。他对使者说道:“回去告诉纳哈出,辽东本就是我大明疆土,天经地义。他若识趣,早早投降,尚可保他性命与荣华,尽享富贵。否则,我大军一旦进攻,必将他的势力彻底铲除,片甲不留!”
使者战战兢兢地回去复命,纳哈出听后,脸色阴沉得可怕,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他知道,和谈已无可能,唯有一战。于是,他开始重新整顿军队,亲自巡视营地,鼓舞士气;加强防御工事,加固城墙,增设拒马,准备迎接明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