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暖阁时,他忍不住回望御花园方向。微风送来隐约的笑语声,那是父亲在教孙儿背《千家诗》。朱雄英嘴角泛起一丝笑意,父亲的教诲仿佛还在耳边,提醒着他要肩负起国家的重任。他转身大步走向武英殿,阳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那轮廓已与龙椅上的身影渐渐重合……
来到武英殿,朱雄英稳步登上主位,目光如炬,犹如一把锋利宝剑,扫过殿内众人。工部尚书宋义廉和户部侍郎赵铭轩,此刻虽已停止扭打,但两人衣冠不整,头发凌乱,脸上犹带怒气,互相怒目而视,恰似两只斗红了眼的公牛。
“宋尚书,赵侍郎,朝堂之上,你们竟不顾体统,大打出手,成何体统!”朱雄英声音威严,如洪钟般在殿内回响,震得众人耳膜发颤。
宋义廉率先出列,胸脯剧烈起伏,拱手说道:“殿下,漕运改道工程,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此乃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事。可户部却处处刁难,不肯拨发足够银两,导致工程已然陷入停滞。若再拖延下去,不仅工程无法按时完成,还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这叫我如何向百姓交代!”
赵铭轩也不甘示弱,上前一步,涨红了脸说道:“殿下,国库本就紧张,各项开支都需谨慎规划。工部提交的预算远超常理,若随意拨款,后续财政必将入不敷出。一旦财政出现危机,国家根基将受动摇,这责任谁来承担?”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激烈的争吵声在殿内回荡,殿内气氛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朱雄英静静地听着,眼神深邃而冷静,心中快速盘算。他深知,漕运改道关乎国家经济命脉,一旦成功,将极大促进南北物资流通,增强国家实力,对国家长治久安意义深远。但若是处理不当,不仅会浪费大量资源,还可能引发民怨,危及国家稳定。
“刘御史对此事有何看法?”朱雄英将目光转向左都御史刘伟。
刘伟出列,神情严肃,恭敬地说道:“殿下,漕运改道之事,关乎国计民生,不可草率行事。臣建议重新核查工部预算,同时对户部的财政状况进行全面梳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唯有如此,方能在保障工程顺利进行的同时,维持国家财政稳定。”
朱雄英微微点头,又看向五军都督府都督徐允恭:“徐都督,你对漕运改道可能带来的军事影响有何见解?”(上次大战之后,便封了徐允恭为五军都督府都督)
徐允恭上前一步,身姿挺拔,朗声道:“殿下,漕运线路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到沿线的军事防御布局。一旦漕运路线调整,原有的军事据点和防御力量需重新部署。此外,在工程进行期间,也需防范外敌趁虚而入,确保工程安全进行。”
朱雄英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宋尚书,你即刻组织人手,对漕运改道工程预算进行详细核查,务必做到精准合理,杜绝浪费。赵侍郎,密切关注国库收支,在保障工程顺利进行的同时,确保国家财政稳定,不得因财政问题影响工程进度。刘御史,都察院要对整个工程进行全程监督,严厉杜绝贪污腐败现象,一旦发现,严惩不贷。徐都督,五军都督府需配合工部和户部,做好军事防御和后勤保障工作,确保工程在安全的环境下推进。”
众人纷纷领命。朱雄英又叮嘱道:“漕运改道,乃利国利民的大事,各位务必齐心协力,不得推诿扯皮。若有违者,严惩不贷!此次工程,不仅关乎国家经济发展,更关乎我大明的未来,不容有失。”
处理完漕运改道之事,朱雄英又接连处理了其他政务,涉及民生、税收、治安等各个方面。从官员的任免到政策的制定,他都亲自把关,一丝不苟。一直忙到夕阳西下,天边被染成一片火红,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
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东宫,看着朱标抱着儿子熟睡的面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尽管政务繁忙,身心俱疲,但为了国家的繁荣,为了百姓的安宁,他甘愿肩负起这份沉重的责任。
夜已深,奉天殿东暖阁内,烛火依旧通明。朱雄英又开始了新的工作,他深知,作为监国,这只是漫长征途的开端,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在这片广袤的大明土地上,他将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引领大明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随着烛火的跳动,他的身影在墙壁上摇曳,仿佛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见证着他为国家和人民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