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郑和,你此番立下不世之功,功在千秋万代!日后,孤定为你请功,重重嘉奖!定要让满朝文武都知晓你的卓越功绩!”朱雄英激动得连说了三个“好”字,声音因兴奋而微微颤抖,难以自抑。他转头对着云奇高声吩咐道:“云奇,速给郑和赐座,沏上今年新贡的顶级香茗,要好生款待。郑和,快把土豆和玉米呈上来,让孤好好瞧瞧这来之不易的珍宝。云奇,你即刻去准备,孤要马上更衣,前去面见皇爷爷。再派人速速将我爹请来,还有皇奶奶,务必请到。她一生都在为百姓的温饱忧心操劳,今日这喜讯,定能让她满心欢喜,一扫往日的愁容。”朱雄英双手接过土豆和玉米,小心翼翼地捧在怀中,仿佛捧着的是整个天下百姓的希望与未来。而后,他满心欢喜地迅速更换朝服,仔细整理好仪容,大步流星地朝着奉天殿赶去。
朱雄英怀揣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脚步匆匆,几乎是一路小跑着来到了奉天殿。此时,朱元璋、朱标与马皇后早已在殿内等候。三人的脸上都带着浓浓的好奇与疑惑,目光齐刷刷地落在匆匆赶来的朱雄英身上。殿内的气氛安静而又充满期待,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整个世界都在屏息等待朱雄英揭开这份神秘的惊喜。
“皇爷爷,爹,皇奶奶!”朱雄英一踏入殿内,便高声呼喊,声音中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与喜悦,在空旷而庄严的大殿中久久回荡,余音绕梁。他双手高高举起土豆和玉米,仿佛在向整个天下宣告这一伟大的发现:“快瞧瞧,这可是能让天下百姓免受饥饿之苦的稀世珍宝!是大明百姓的福音,是我大明昌盛的希望!”
朱元璋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他轻抚着胡须,神色中既有好奇又带着几分审视,仿佛在考量这一消息的真实性与可行性:“雄英,莫要卖关子,这究竟是何物?”
朱雄英连忙快步上前,将土豆和玉米恭恭敬敬地呈到众人面前。随后,他绘声绘色地讲述起郑和出海寻觅的艰辛历程,从港口的热闹启航,到海上的狂风巨浪,再到各地的风土人情与艰难探寻,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栩栩如生,仿佛将众人都带入了那波澜壮阔的远航之旅。接着,他又详细阐述了这两种作物令人惊叹的特性:“皇爷爷,这土豆在普通土地一年一熟,可若是在云南等气候炎热之地,一年能收获多次!而且产量惊人,亩产可达5000斤,是小麦产量的十倍,水稻的五倍!还有这玉米,产量也比小麦多出一倍有余!它们耐旱耐瘠,适应性极强,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为百姓带来生机与希望。”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朱元璋、朱标和马皇后皆是满脸震惊,一时之间竟说不出话来。马皇后眼中泪光闪烁,双手微微颤抖,她激动地说道:“真有如此神奇?若真是这样,那天下百姓可就有盼头了……这么多年,我一直为百姓的温饱发愁,如今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朱元璋神色凝重,轻抚胡须,沉声道:“此事关乎重大,不可轻易相信。雄英,你打算如何验证?”
朱雄英胸有成竹,向前一步,坚定地回答:“皇爷爷,孙儿打算划出一片试验田,亲自悉心照料。孙儿会每日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从播种、发芽、开花到结果,每一个阶段都不放过。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验证产量,定不负您的期望,也不负天下百姓的期待。”
朱标点头表示赞同,目光中满是欣慰与支持:“此计甚妙,雄英,为父全力支持你。你有这份心系苍生的胸怀与担当,实乃我大明之幸,百姓之福。”
得到众人的支持与鼓励,朱雄英干劲十足,他深知,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改变天下百姓命运的关键契机。从这一刻起,他将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为大明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安居乐业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