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酒宴冲突(2 / 2)

消息传回朝堂,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京城掀起了轩然大波。朱元璋坐在奉天殿的龙椅之上,脸色阴沉得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暗沉天空,让人不寒而栗。蓝玉平日里恃功而骄、肆意妄为的种种行为,早已让他心生不满,如同埋下的一颗颗定时炸弹。此次招降失败,还引发了如此严重的冲突,更是让朱元璋心中的杀意如潮水般翻涌,他深知,蓝玉若再这般下去,必将成为大明江山的巨大隐患。

朝堂上,大臣们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生怕一个不小心触怒了这位帝王。他们低着头,静静地站在两侧,大殿内安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每个人都明白,此刻的朝堂犹如一个火药桶,而蓝玉事件就是那根导火索,稍有不慎,便会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爆炸。

就在朱元璋下定决心,准备下旨处置蓝玉时,太子朱标与皇太孙朱雄英匆匆赶来。朱标神色焦急,额头上满是汗珠,一路小跑,“扑通”一声跪地,语气恳切,几乎是带着哀求的口吻说道:“父皇,蓝玉虽有过错,但多年来随您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为我大明江山的稳固倾尽心血,恳请父皇念及他往日功劳,从轻发落。”朱雄英身姿笔挺,神色坚定,不卑不亢,声音沉稳有力:“皇爷爷,蓝玉对我大明忠心耿耿,日月可鉴,此次虽犯下大错,但贸然处置,恐怕会寒了将士们的心。如今边疆未稳,正是用人之际,不妨让他戴罪立功,将功赎罪。还望皇爷爷三思。”

朱元璋看着自己疼爱的儿子和孙子,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朱标向来仁厚,心怀天下,对朝中大臣多有维护,在他心中,蓝玉是有功之臣,不应轻易被处置;朱雄英聪慧过人,见识不凡,他的话也不无道理。朱元璋威严的目光中仍透着一丝犹豫,他陷入了沉思,脑海中不断权衡着利弊。良久,他缓缓放下手中的旨意,应允了朱标和朱雄英的请求。

事后,朱标和朱雄英深知蓝玉若再不收敛,灾祸迟早降临。于是,他们联名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给蓝玉。信中言辞严厉,情真意切,既充分肯定了蓝玉的功绩,赞赏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为大明立下的汗马功劳;又严厉地提醒他如今行事作风已招致诸多不满,若再不知收敛,恐有杀身之祸,句句都如警钟长鸣。朱雄英更是在信中郑重写道:“永昌侯,你若不改变这骄纵之态,日后恐性命堪忧,望三思而后行。如今朝堂局势复杂,你需谨言慎行,莫要再因一时意气,误了自己的前程。”

蓝玉收到书信,心中百感交集。他坐在营帐内,手捧着书信,看着书信中太子朱标和太孙朱雄英对自己的称呼,便知两位对自己真的生气了。回想起自己多年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从一个无名小卒一步步成长为威震四方的大将军。曾经,他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面对敌人的千军万马毫不畏惧,长枪所指,敌人闻风丧胆;曾经,他为了大明的江山,风餐露宿,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大漠的风沙、深山的瘴气都没能阻挡他前进的步伐。然而,如今却因一时骄傲自大,险些丢了性命,还让招降大业功亏一篑。他深知朱标和朱雄英是真心为他着想,若不是他们及时求情,自己恐怕早已人头落地。

想到这里,蓝玉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充满了悔恨与自责。他决定痛改前非,收敛自己的行为。从那以后,蓝玉在军中不再肆意妄为,对待下属更加温和,时常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同僚相处也懂得了谦逊,不再居功自傲,而是虚心请教。他时刻铭记朱标和朱雄英的恩情,暗自下定决心,日后定要为报答这份恩情肝脑涂地,为大明的江山社稷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弥补此次犯下的过错 。每当夜深人静,蓝玉都会拿出那封信,细细研读,那些文字仿佛化作了一道道力量,激励着他不断前行,成为大明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