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宴过后的第三日,天边才泛起鱼肚白,金陵城便从沉睡中缓缓苏醒。微风拂过,秦淮河上泛起层层涟漪,河畔垂柳依依,与远处错落有致的屋宇相互映衬。作为大明的都城,金陵城处处透着蓬勃生机。日光倾洒,朱红色的城墙上闪耀着金色光芒,城门口,早已有行人和商贩开始忙碌,一派烟火气。
坤宁宫暖阁内,烛火早已熄灭,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檀香。朱元璋与马皇后对坐在雕花楠木桌前,桌上堆积着几封尚未拆封的奏书,墨迹未干。暖阁里静谧无声,唯有窗外传来的几声清脆鸟鸣,打破了这份宁静。
随着太监尖细的通报声,朱雄英身着绣有四爪蟒纹的绯色朝服,迈着沉稳的步伐踏入暖阁。他身姿挺拔,气宇轩昂,举手投足间尽显皇家风范。一进暖阁,朱雄英便撩起衣摆,恭恭敬敬行了三跪九叩大礼:“孙儿给皇爷爷、奶奶请安!”
朱元璋放下手中茶盏,锐利的目光在朱雄英身上来回打量,片刻后,脸上渐渐浮现出一抹满意的笑容:“雄英,这次寿宴,各方势力心怀鬼胎,都想趁机搅乱局势。可你应对自如,进退有度,把控住了局面,没让咱失望。”
马皇后将茶盏轻轻推到一旁,目光慈爱,轻声唤道:“英哥儿,皇家向来纷争不断,各藩王心思复杂,你往后行事必须谨小慎微,不可有丝毫懈怠。但你也要记住,皇家血脉相连,能不动干戈,就千万别轻易动用武力。只有皇室和睦,国家才能昌盛。”
朱雄英再次俯身叩首,声音铿锵有力:“孙儿明白!孙儿定当全力以赴,不负皇爷爷和奶奶的期望,守护好大明的江山社稷。”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望向窗外,若有所思:“咱打算下一道旨意,责令各藩王即刻返回封地,严令他们恪守本分,不得干涉朝政。若有谁敢违抗,朕绝不姑息,定要让他们知道国法的威严!”
待太监传旨离去,朱雄英略微犹豫,拱手说道:“皇爷爷,经此寿宴,孙儿深感各藩王势力庞大,已然对朝廷构成威胁。孙儿有意削弱藩王势力,稳固大明根基。”
朱元璋闻言,并未立刻回应,而是陷入了沉思。马皇后看着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英哥儿,削藩一事关系重大,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内乱,你切不可操之过急。”
朱雄英坚定道:“孙儿明白其中利害,定会从长计议。”
不出所料,旨意传达后,削藩的消息很快在各藩王中传开。午后,燕王朱棣与湘王朱柏一同来到坤宁宫求见朱雄英。朱棣身着玄色蟒纹常服,眼神深邃,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不怒自威的气势;朱柏则身着月白长衫,风度翩翩,腰间玉佩随着步伐轻轻晃动,仿若浊世佳公子。
两人见到朱雄英,当即行礼:“见过太孙殿下!”
朱雄英连忙将二人扶起:“二位叔叔不必多礼,快请坐。”
朱棣开门见山:“雄英,听闻你有意削藩,我二人定当全力支持。藩王势力尾大不掉,已然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朱柏也点头附和:“不错!雄英此举,乃为大明的长治久安着想。不过,削藩一事牵扯甚广,殿下务必谨慎行事。”
朱雄英感激道:“有二位皇叔支持,我信心倍增。还望皇叔不吝赐教,多给雄英出谋划策。”
朱棣思索片刻,说道:“雄英,藩王们手握重兵,若贸然行动,极易引发叛乱。依我之见,可先从削弱他们的兵权入手,逐步收回军权,再寻机削弱其势力。”
朱柏接着说:“除此之外,还需安抚人心。可对那些安分守己的藩王给予嘉奖,对心怀不轨者进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朱雄英认真聆听,不时点头:“二位皇叔所言极是,雄英定当铭记于心。”
告别朱雄英后,燕王朱棣与湘王朱柏没有片刻耽搁,径直前往东宫探望朱标。东宫的宫墙在日光的照耀下,散发着柔和的光泽,朱红的大门庄严肃穆,门口的石狮子威风凛凛,似在守护着这一方天地。负责通报的小太监一路小跑进去,不多时,便传来朱标温和的回应:“快请二位弟弟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