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坤宁宫。
马皇后斜靠在紫檀木榻上,形容枯槁,面色苍白如纸,腕上那只朱元璋登基时亲赐的青玉镯,依旧泛着温润柔和的光泽,镯内侧刻着的“与子同袍”四字,历经岁月的反复摩挲,已被磨得发亮,那是他们夫妻情深、携手同行的誓言。她眼神空洞而迷离,望着窗外随风飘飞的素幡,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往昔。当年,在军中营帐,条件艰苦,她却带着一众妇女,日夜赶工,不辞辛劳地为将士们缝补衣甲。朱元璋穿着她亲手缝的战靴,冲锋陷阵,每次回头望向她时,眼里都满是温柔与坚定,那眼神,是她在战火纷飞中坚持的力量源泉。那些战火纷飞却又相互依偎、彼此支撑的日子,此刻如走马灯般,在她脑海中一一闪现,每一幕,都是他们爱情的珍贵回忆。
“皇后娘娘,该用参汤了。”宫女轻手轻脚地走上前,双手捧着银碗,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颤抖,碗里的参汤,随着她的动作轻轻荡漾,倒映出马皇后愈发苍白憔悴、毫无血色的面容。马皇后轻轻摇了摇头,声音微弱却透着一丝决然:“去把标儿叫来。”
朱标坐着轮椅,被宫人缓缓推进殿内。一进殿,他便瞧见母亲枕边,静静放着那方蓝布帕子,那是母亲用了三十年的旧物,承载着无数回忆。帕角上,绣着小小的“重八”二字,针线虽有些粗糙,歪歪扭扭,却是母亲年轻时,怀着少女的羞涩与爱意,偷偷绣了送给父亲的,承载着二人青涩而真挚的爱情,是他们爱情萌芽的珍贵见证。
“标儿,你父皇走的时候,手里还攥着我的帕子。”马皇后气息微弱,声音轻得如同风中的一缕薄烟,仿佛下一秒就会消散在空气中,“他这辈子啊,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还有这大明的江山……”话还未说完,她的手便无力地垂了下去,腕上的玉镯,“啪”的一声,滑落在榻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在为这段伉俪情深、令人动容的传奇故事,画上最后的句号。她的掌心朝上,手指微微蜷曲,仿佛还在紧紧握着朱元璋的手,不愿松开,即使生死相隔,那份眷恋与深情,也从未消散。殿外的风,陡然增大,吹得窗纸哗哗作响,檐角的铜铃,又一次急促响起,与乾清宫那日的铃声,遥相呼应,似是在诉说着这对帝后生死相随、不离不弃的凄美绝恋,那是爱情的挽歌,也是命运的咏叹。
应天城,瞬间沉浸在一片素缟的哀伤海洋之中。百姓们自发穿上白衣,在门前燃起香烛,虔诚祈祷,袅袅香烟升腾而起,带着百姓们的哀思与祝福。护城河上,漂满了百姓投放的河灯,点点烛光,顺着水流缓缓而下,汇聚成一条璀璨星河,宛如人间银河,带着无尽的哀思与祈愿,流向远方,那是百姓们对逝去帝王和皇后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许。街头巷尾,老人们含泪追忆:“马皇后走了,咱们的大脚皇后走了啊……”曾经,马皇后在应天城内四处奔走,设立惠民药局,亲自施粥赈饥,她穿着粗布衣衫,迈着一双大脚,穿梭在百姓之间,亲切得如同邻家阿婆,那些温暖的过往,此刻都化作百姓们眼中的泪水,在这座古老的城池中流淌,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也润泽着百姓们的心田。
朱标登基,定年号为永平。国丧期间,他坐着龙辇主持各项仪式,轮椅的木轴,在青石板路面上碾出“吱呀”声响,每一声,都似在诉说着他内心的沉重与无奈,那是对父母离去的悲痛,也是对江山社稷的责任与担忧。而此时,他的长子朱雄英,身着素色朝服,腰佩羊脂玉佩,身姿挺拔如松,气宇轩昂地穿梭在灵堂与朝堂之间,有条不紊地调度着国丧的诸般事务,举手投足间尽显沉稳与干练。
朱雄英自幼聪慧过人,胆识谋略远超同龄人,在这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特殊时期,更是显露出大将之风,让人刮目相看。从祭品的精心筹备,到仪式流程的细致安排,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考虑得周全详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面对诸王的暗中刁难,朝中大臣的质疑目光,他始终神色自若,不卑不亢,以沉稳冷静的态度和出色的办事能力,将一切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人无可挑剔。每次他在灵前或朝堂上走过,腰间玉佩都会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在为他的沉稳与坚定伴奏,又像是在诉说着他的自信与从容,引得朝中大臣们纷纷暗自称赞,感慨这朱家后继有人,大明未来可期,仿佛在这阴霾密布的天空中,看到了一丝曙光,那是大明江山延续的希望,也是王朝复兴的火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