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当第一缕晨光刺破天际,野狐岭下便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号子声。三万明军将士,身着厚重的棉衣,脚绑草绳,在凛冽的寒风中开始了这场艰难的工程。他们两人一组,合力拖着一块重达千斤的木板,一步一步地在雪地上挪动。木板与积雪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仿佛是大地在痛苦地呻吟。
起初,许多士兵都不适应这种特殊的行走方式,不时有人滑倒在地。但他们很快就掌握了诀窍,相互搀扶,相互鼓励。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力气,汗水很快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又在寒风中结成冰晶。手掌被粗糙的麻绳磨得鲜血淋漓,肩膀被木板压得红肿不堪,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一、二!一、二!”整齐的号子声回荡在山谷间,与呼啸的北风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悲壮的战歌。有的士兵脚下打滑,重重摔倒在雪地上,膝盖和手肘被锋利的冰棱划破,鲜血染红了白雪。但他们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便又咬着牙爬起来,继续投入到搬运工作中。
夜幕降临,野狐岭下依旧灯火通明。火把连成一片,宛如一条蜿蜒的火龙,在雪夜中显得格外壮观。朱棣亲自来到施工现场,看着将士们在风雪中拼搏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摘下自己的皮裘,披在一名正在搬运木板的士兵身上:“兄弟们辛苦了!只要打通这条冰道,胜利就在眼前!”
士兵们看着朱棣,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搬运的劲头更足了。在他们心中,朱棣不仅是一位统帅,更是与他们同甘共苦的兄弟。
三日后,一条长达十里的“冰道”终于奇迹般地出现在野狐岭后。这条由明军将士用汗水、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道路,承载着所有人的希望。七十二架神威炮在士兵们的牵引下,缓缓沿着冰道向鞑靼军营逼近。每一尊火炮,都像是一头沉睡的巨兽,即将在战场上苏醒。
此时的鞑靼军营内,却是另一番景象。阿鲁台的金帐中,灯火辉煌,歌舞升平。酒肉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鞑靼贵族们围坐在一起,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尽情享受着这片刻的欢愉。他们认为,凭借野狐岭的天险,明军根本无法攻破防线,胜利已经属于他们。
“来,为我们的胜利干杯!”阿鲁台举起手中的银杯,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众人纷纷起身,高举酒杯,大声欢呼。
然而,就在这时,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打破了这片欢乐的氛围。“轰!”第一发炮弹如雷霆般炸响,精准地轰塌了鞑靼军的辕门。巨大的冲击力将数丈高的木门炸成碎片,飞溅的木屑和积雪如雨点般落下。金帐内的众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吓得目瞪口呆,手中的酒杯纷纷落地。
“怎么回事?”阿鲁台惊恐地站起身来,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还没等他反应过来,第二发、第三发炮弹接连袭来。金帐周围的营帐纷纷被炸毁,火焰如毒蛇般迅速蔓延,将整个营地吞噬在一片火海之中。
鞑靼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有的士兵被炮弹击中,当场粉身碎骨;有的士兵在混乱中相互践踏,发出痛苦的惨叫。营地内,战马嘶鸣,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宛如人间地狱。
朱棣站在冰道的尽头,望着眼前的一切,眼神中充满了坚毅与自信。他高举手中的长剑,大声喊道:“将士们,冲锋!”随着一声令下,早已严阵以待的明军如潮水般涌向鞑靼军营。喊杀声、马蹄声、火炮声交织在一起,在野狐岭的山谷间久久回荡。
这场突如其来的攻击,彻底打乱了阿鲁台的部署。他怎么也想不到,明军竟然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开辟出一条通往营地后方的道路。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防线瞬间土崩瓦解,阿鲁台心中充满了绝望与不甘。但此时,他已经没有时间去思考明军是如何做到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带领残部仓皇逃窜。
野狐岭的雪地上,硝烟弥漫,血腥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皑皑白雪被鲜血染红,原本宁静的山岭,变成了一片惨烈的战场。朱棣的大军,凭借着智慧与勇气,在这场雪夜之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也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加辉煌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