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的粼粼波光揉碎了中天皓月,画舫雕梁上垂落的流苏随夜风轻晃,将月光切割成万千细碎的金箔。丝竹管弦声自朱漆画舫中倾泻而出,裹挟着文人墨客们\"大漠孤烟直,燕山凯旋归\"的吟哦,顺着蜿蜒的河道向两岸蔓延。中秋前夜的金陵城宛如缀满明珠的琉璃盏,朱雀桥畔酒旗招展,桃叶渡口灯笼如昼,河面上百舫争流,船头悬着的羊角灯连成璀璨星河,将河水映照得如流动的锦缎。身着锦绣的才子们围坐在象牙圆桌旁,银壶倾倒间泛起的酒沫与骰子声、欢笑声交织,共同编织出一派太平盛世的图景。
然而,在这歌舞升平的表象之下,刑部大牢的黑暗深处,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正在上演。潮湿的石壁上跳动着幽蓝的火把,浓烟在穹顶凝成黑雾,空气中弥漫着血腥气与腐臭。御史张淳被铁链吊在刑架上,原本绯色的官袍早已被鲜血浸透,凝结的血痂混着汗水顺着衣角滴落,在青砖地上积成暗红的水洼。
\"再不说,便剜了你的舌头!\"刑部侍郎徐增寿的官靴碾碎地上凝结的血渍,靴底的云纹踩过张淳的指节。这位身兼右军都督府右都督的重臣,此刻盯着眼前奄奄一息的张淳,目光如淬了毒的利刃。他手中的皮鞭还在滴落新鲜的血水,鞭梢上缠绕的铁丝在火光中泛着冷芒。三日前,正是此人言辞凿凿地上疏弹劾燕王私扣漕粮,弹劾疏中列举的时间、地点、数目精确到个位,字字句句直指燕王府贪墨军资。可当刑部查抄御史台时,却在张淳的官箱底层发现了做工精美的鞑靼金器——这显然是有人精心设计的栽赃陷阱。
张淳的头无力地垂下,凌乱的额发黏在满是血痕的脸上,睫毛上还挂着未干的血泪。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肺部撕裂般的疼痛,肋骨断裂处传来的剧痛让他几乎要失去意识。在剧痛的间隙,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三日前的文华殿。
那日的文华殿洒满秋日暖阳,金丝楠木案几上摊开着尺余高的账册。内阁首辅徐允恭身着藏青色织金蟒袍,腰束白玉革带,身姿挺拔如青松。他握着湖笔的手骨节分明,笔尖在宣纸上划过,沙沙声与窗外的鸟鸣相映成趣。当他的指尖扫过军屯账册某页时,突然顿住,剑眉微蹙:\"宣府卫漕粮损耗率较上月激增三成,需彻查转运使。\"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带着令人无法抗拒的威严,说罢便取过朱砂笔,在批注旁重重画下醒目的红圈。彼时站在一旁记录的张淳,望着徐允恭专注的侧脸,心中暗暗钦佩这位首辅的敏锐洞察力——在堆积如山的公文里发现如此细微的异常,绝非易事。
\"徐……徐首辅……\"张淳的喉间溢出模糊的音节,气若游丝。徐增寿猛地凑近,几乎将脸贴到他染血的唇边。却见张淳突然发力,狠狠咬住自己的舌尖,鲜血如泉涌般喷出,染红了徐增寿的官服前襟:\"他们……要借我之手……\"话音未落,便双眼一翻,昏死了过去。徐增寿愤怒地甩袖,溅起的血滴在青砖上绽开朵朵红梅。他喝退衙役,目光死死盯着墙上悬挂的《大明律》。锦缎封面在摇曳的火光下泛着冷光,\"明刑弼教\"四个金字仿佛在无声地警示:此案若查不清,朝堂必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刑部外的长街上,朱高炽的肩舆缓缓前行,青石板上传来细碎的碾磨声。他坐在舆中,身着月白色常服,腰间的和田玉佩随着呼吸轻轻晃动。指尖反复摩挲着账册上\"燕王府长史李平通敌\"的朱砂批注,袖中的算珠在悄然滑动,发出细碎的轻响。李平曾是耿炳文麾下得力的屯田千户,在漠北屯田时屡立战功,去年才调入燕王府。如今却在查抄御史台时,被搜出所谓与鞑靼往来的书信。更蹊跷的是,李平在供词中提及\"奉上司令诬陷燕王\",但未等说出人名,便在狱中突然暴毙。仵作查验后发现,他七窍流血,指甲呈乌黑色——分明是中了西域奇毒\"见血封喉\"。
\"世子,到刑部门口了。\"侍从的轻声提醒打断了朱高炽的思绪。他掀开轿帘,望着刑部匾额上斑驳的\"明刑弼教\"四字,鎏金大字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刺眼。不禁想起父亲朱棣曾经说过的话:\"徐允恭总揽军政,却从不结党营私,这样的能臣,才是国之柱石。\"然而此刻,徐允恭身兼五军都督府协理事务,每日寅时便到值房批阅公文,案头永远堆着一尺多高的奏折。就连骄傲如蓝玉,都曾在酒后感叹:\"徐首辅的条陈,比我的军令还要细致入微,字字都透着对大明的赤诚。\"可为何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针对燕王的弹劾案接二连三地出现?
就在这时,街角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三匹快马如离弦之箭,踏着青石板路疾驰而来,马蹄铁与石板碰撞出耀眼的火花。领头骑士的衣摆上,绣着辽东都司特有的海冬青纹——是常升的信使!朱高炽心中猛地一紧,瓦剌与吐鲁番合兵的密报若在此时送达,朝堂必定会因为边防调配问题再起争执。而此刻的通政司衙门内,烛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徐允恭正就着微弱的羊油灯,全神贯注地修改《边军协防条陈》。他时而皱眉凝视舆图,时而提笔疾书,狼毫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落下\"以常茂守山东,常升镇辽东,互为掎角\"的批注。砚台中的墨汁微微晕开,倒映出他紧锁的剑眉和专注的神情,案头还摆着半碗早已凉透的参汤。
\"大人,御史台最新呈文。\"书吏捧着卷宗匆匆进门,袍角带起一阵风,吹得烛火摇晃不定。徐允恭翻开首页,目光扫过\"燕王私扣漕粮证据确凿\"的弹劾措辞,指节不由自主地捏紧,纸张发出细微的褶皱声。这些日子以来,他早已敏锐地察觉到,所有弹劾案的时间线,都与西域军情急报进京的日子惊人地重合。更可疑的是,每次弹劾所用的公文格式、印章规制,都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这绝不是巧合——分明是有人妄图借着边防压力,逼迫陛下对宗室动手,进而搅乱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