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暗涌(2 / 2)

应天城的寅时三刻,燕王府密室的烛芯“噼啪”炸开火星。徐允恭望着朱棣腰间的飞虎纹玉佩,忽然长叹:“当年先皇赐您这玉佩时,曾说‘见玉佩如见先皇’,如今却成了胡党攻讦的靶子。”朱棣的手指抚过玉佩上的飞虎纹,触感温润却带着寒意,那是兄长退位前塞在他手里的,当时朱标目光如炬:“老四,北平要靠你守着,别让雄英的江山丢了边。”此刻想起,胸腔里像塞了团火,烧得喉咙发紧。

“徐大人可知,”朱棣忽然指着案上火铳清单,“陆家铁坊去年还接了五军都督府的单子,铸的却是瓦剌形制的马刀?”徐允恭的瞳孔骤缩,他忽然想起通政司截获的密信,里面提到“西域兵器即将入关”,原来竟是胡党借官办工坊之名,行私铸兵器之实。密室的木门突然被轻轻叩响,侍从捧进个漆盒:“辽东急报,常将军说瓦剌在克鲁伦河集结了三万骑兵,却按兵不动。”朱棣翻开军报,目光落在“等西域盟友”五字上,与徐允恭对视一眼——吐鲁番的工兵、瓦剌的密信、陆家的火铳,原来都是胡党勾连外敌的环环相扣。

锦衣卫诏狱的水牢里,通政司员外郎王顺的尸体刚被捞起,咽喉处有道极细的刀痕,伤口周围的皮肤泛着青紫色——是被毒烟熏喉后割喉。崔明盯着死者紧握的右手,掰开后发现指甲缝里嵌着半片碎纸,上面用朱砂写着“定边军”三字,正是蓝玉所部的旗号。他忽然想起幕僚的供词,胡党下一步是要将战火引向军方,借蓝玉的军功案牵连燕王,此刻王顺之死,分明是杀人灭口。

西域的中军帐内,蓝玉正在部署水攻之计,地图上的孔雀河故道被红线标出,像条蜿蜒的银蛇。朱高煦忽然指着地图西北角:“凉国公,这里的沙丘地势低洼,若引冰水冲灌,泥沙俱下,敌军骑兵怕是难以突围。”蓝玉赞许地点头,忽然抽出腰间佩剑,在地图上划出弧线:“你带一千人守在沙丘后,等水势稍退,就用火铳扫他们的马队。记住,专打马腿——没了坐骑的瓦剌骑兵,不过是案板上的肉。”帐外传来更鼓,子时将至,戈壁的夜风突然转急,卷起的沙砾打在毡帐上沙沙作响,像万千只虫豸在爬行。

应天城的卯时,徐允恭告辞离开,燕王府的角门重新紧闭。朱棣站在廊下,望着漫天细雨,忽然听见远处紫禁城方向传来钟声——那是晨钟,比往日早了三刻。他知道,这是齐泰等人传递密信的信号,用更鼓与漏刻的时差传递消息,亏他们想得出。腰间的飞虎玉佩忽然一凉,像是兄长的手抚过,他忽然轻笑,指尖划过佩环上的“太子少保”刻痕:“兄长放心,老四不会让他们得逞,这大明的江山,谁也别想动。”

锦衣卫诏狱的刑房里,幕僚的供词已整理完毕,崔明望着纸上“黄子澄伪造调令,齐泰联络瓦剌”的字迹,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开城门的“吱呀”声。他知道,再过两个时辰,这些供词就会摆在皇帝案头,而胡党的阴谋,也将从此处撕开第一道口子。烛火忽然熄灭,黑暗中,犯人的抽泣声格外清晰,像根细针扎在诏狱的夜色里,而更远处,秦淮河的水正滔滔东流,载着无数秘密,奔向未知的远方。

西域的沙丘后,朱高煦的羽林卫已埋伏妥当,神火铳的枪口对准了吐鲁番大营。月光下,远处的工兵突然扔下铁锹,潮水般退向大营——他们不知道,就在上游十里处,蓝玉的工兵已掘开堤坝,浑浊的冰水正裹挟着碎石,如万马奔腾般涌来。朱高煦握紧火铳,感受着扳机处鹿皮的温度,忽然想起父亲教他用枪时的话:“火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懂得借势,才能让死物变成杀招。”此刻,天山的融水便是最大的“势”,而他手中的神火铳,即将在这“势”中绽放最炽热的光芒。

应天城的晨雾里,徐允恭的小轿经过御史台,望着门楼上“风宪”匾额,忽然想起方孝孺昨日递的折子,还在弹劾燕王“私藏旧甲”。他冷笑一声,袖中的供词硌得手腕发疼,那些御史台的清名,那些言官的弹劾,在铁证面前,终将化作泡影。而胡党的暗流,也终将在大明的朝堂掀起惊涛骇浪,但他相信,只要皇帝明断,藩王用心,臣子用命,这暗流终会退去,留下的,是更坚实的根基。

雨不知何时停了,东方泛起鱼肚白,燕王府的校场传来甲士操练的声音,明光铠的反光映着初升的太阳,像片金色的海洋。朱棣望着远处紫禁城的飞檐,忽然摸了摸腰间玉佩,嘴角勾起冷笑——胡党以为用旧甲、火铳、密信就能构陷他,却忘了,这天下最锋利的刀,从来不是兵器,而是人心。而他,还有他的兄长留下的飞虎玉佩,终将在这暗流中,劈开一条血路,让大明的光辉,重新照亮每一寸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