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银行(1 / 2)

朱雄英起身踱步,目光灼灼:“如今的宝钞,图案、文字虽有规制,但对于心思缜密的不法之徒来说,并非难以仿造。我们可在宝钞上添加特殊印记,旁人难以察觉,唯有朝廷知晓其中奥秘。比如,用特殊墨水绘制暗纹,平日里隐而不见,在特定光线或液体浸染下才会显现;又或是在纸张中嵌入细如发丝的特殊纤维,不同面额的宝钞,纤维的颜色、排列皆有规律。”

“此外,”朱雄英顿了顿,加重语气,“宝钞上的文字、图案也可暗藏机关。每一批次的宝钞,其某处笔画、纹路中可藏入微小的数字或符号,如同密码一般,只有掌握了‘密钥’的官府查验人员,才能辨别真伪。如此一来,即便私铸者能仿造宝钞的外形,也难以复刻这些加密元素,大大增加了私造的难度。”

古朴听得双目发亮,拱手赞叹:“殿下真是大才,虽然不在户部,但是对于银钱的了解却远超我等。我等佩服!”

朱雄英抬手示意古朴不用拍马屁,接着说道:“加密只是防伪的手段,若想让宝钞真正稳定,还需思考其价值的根基。”

朱雄英思索了一番,说道:“我给你们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大明市场上的商品所有价值加起来有十万宝钞,市场上也只有十万宝钞,然后朝廷现在又发行了十万的宝钞,这市场上的物价会如何呢?还会原价不变吗?”

郁新瞳孔微缩,作为常年与账目打交道的户部能臣,他瞬间捕捉到关键:“殿下的意思是……货物总量不变,宝钞却凭空多出一倍,那每件货物能换到的宝钞必然增多,物价便会飞涨!”

“正是如此。”朱雄英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原本值一贯宝钞的米粮,如今或许要两贯才能买到。百姓手中的宝钞购买力暴跌,自然不愿再用。可若朝廷疯狂印钞,比如一口气增发百万宝钞呢?”?殿内陷入死寂。

古朴突然想起去年巡视江南时,某县因宝钞贬值,百姓抱着宝钞商户不愿意收,空有宝钞却换不来半袋米的惨状,后背瞬间渗出冷汗:“届时宝钞将形同废纸,百姓会争相囤积货物,以物易物之风恐怕也会卷土重来!”

“所以说,滥发宝钞无异于饮鸩止渴。”朱雄英走到窗边,望着廊下随风轻摆的铜铃,声音里带着冷肃,“洪武年间为填补国库窟窿大肆印钞,看似解了燃眉之急,实则动摇国本。如今若想让宝钞重获信任,不仅要控制发行量,更要让百姓相信——宝钞背后始终有等值的货物支撑。”

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炬:“这便是锚定物的意义。当百姓知道无论宝钞如何流转,都能在官府兑换到对应价值的白银、粮食,他们便会安心持有。

就像把宝钞系在坚固的锚上,任市场风浪再大,也不会轻易贬值。”?郁新若有所思地抚着胡须:“可殿下,若以实物为锚,该如何确定兑换比例?又如何保证国库始终有足量物资储备?”

“问得好。” 朱雄英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这便需建立一套全新的体系 —— 国家设立钱庄,往后可称其为‘银行’。无论是宝钞还是金银,百姓皆可存入银行,银行依存入时长与金额给予相应利息。如此一来,民间闲散资金得以汇聚,银行可通过放贷等方式盘活资金,促进商贸流通,而非直接充实国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