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平定大理段氏(1 / 2)

明军的行军步伐如滚滚雷鸣,踏破了云南大地的寂静,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终于在眼前徐徐铺展开来。朱雄英骑着一匹矫健的乌骓马,缓缓前行,映入眼帘的景象,好似一记重锤,狠狠撞击着他的内心。曾经热闹繁华的城镇,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在狂风的呼啸中孤独矗立,似是在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残酷暴行;肥沃的田野里,杂草肆意疯长,本该是一片金黄灿烂的丰收之景,此刻却寻不见一株庄稼的踪迹;衣衫褴褛的百姓们拖家带口,在荒芜的土地上艰难挣扎,眼神中满是惊惶与无助,每一步都走得无比沉重。朱雄英望着这一切,悲悯之情如汹涌潮水在心中翻涌,他的眼神逐渐变得坚毅,守护大明百姓的决心,在这一刻愈发笃定。

“必须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让百姓重回安宁祥和的生活。”朱雄英低声呢喃,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毅,随后猛夹马腹,朝着中军大帐疾驰而去。

此时,沐英与蓝玉已经迅速安营扎寨。中军大帐内,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拧出水来,一众将领神色肃穆,紧紧围在巨大的羊皮地图前,激烈地商讨着作战计划。朱雄英虽未正式参与军事决策,但凭借其特殊身份,也在营帐中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每一个字,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沐英神色凝重,手指重重地落在地图上大理段氏盘踞之处,沉声道:“大理段氏据守之地,地势险要到了极点。四周高山环绕,仿若天然的屏障,仅有寥寥几条狭窄通道可供通行。此地易守难攻,若正面强攻,无疑是以卵击石。敌军的防御工事坚不可摧,高耸的城墙巍峨耸立,密布的箭楼虎视眈眈,若我军贸然进攻,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

蓝玉微微点头,目光如炬,接过话茬:“沐帅所言极是,硬攻绝非明智良策。依我之见,可先派遣小股精锐部队,在周边地带佯装进攻。这就如同钓鱼,先抛出香饵,试探敌军的防御布局,找出他们防守最为薄弱的环节。我麾下有一支由死士组成的先锋小队,他们个个身手敏捷,悍不畏死,定能圆满完成佯攻任务,将敌军的火力分布与兵力部署摸得一清二楚。”蓝玉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在地图上比划着佯攻的路线,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这时,一位年轻的将领上前一步,抱拳行礼道:“两位将军,切断敌军水源这一招或许可行。我听闻大理段氏的水源主要依赖城外的一条溪流,若能派遣一支奇兵,趁夜悄然潜入,在上游投毒或者筑起堤坝截断水流,不出数日,敌军内部必然会陷入大乱。”

耿炳文却皱着眉头,提出异议:“此计虽妙,然而风险着实不小。溪流周边想必有敌军重兵严密把守,我军奇兵一旦被发现,那便如同羊入虎口,有去无回。况且投毒一事,虽能克敌制胜,却难免会伤及无辜百姓,恐怕会遭天下人非议。”

营帐内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一时间,帐内陷入了一片寂静,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朱雄英在一旁默默听着,脑海中不断权衡着各种策略的利弊,突然开口道:“诸位将军,我有一个想法。佯攻与断水之计不妨同时施行。先让舅姥爷的小股部队佯装从正面及水源附近发动进攻,吸引敌军主力以及水源守军的注意力。此时,陈将军再派遣奇兵悄悄迂回到水源上游,寻机截断水流。如此一来,既降低了奇兵被发现的风险,又能混淆敌军的视听。”

沐英眼睛陡然一亮,赞道:“皇孙此计甚妙!如此一来,便可分散敌军兵力,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

蓝玉也轻抚胡须,点头称是:“不错,如此一来,佯攻便具备了双重作用,既能试探敌军防御,又能掩护断水行动。”

然而,另一位将领却提出担忧:“可若敌军识破我们的双重计谋,加强对水源的防护,同时坚守正面防线,那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营帐内的气氛再度凝重起来,众人都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