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朱棣孤身入漠北(2 / 2)

在激烈的战斗中,朱棣发现了元军太尉的营帐。那营帐高大华丽,周围守卫森严,旗帜飘扬,显然是元军的核心所在。他深知,若能攻下太尉营帐,必定能给元军以沉重打击,使其军心大乱。于是,他亲自率领一支精锐小队,向着太尉营帐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元军在太尉营帐周围布置了重重防线,守卫们拼死抵抗,箭矢如雨点般射来,刀枪如林般林立。朱棣毫无惧色,他挥舞着长刀,与敌人展开了近身搏斗。他的刀法凌厉,每一刀都带着千钧之力,仿佛能劈开山川,敌人纷纷倒在他的刀下。在他的鼓舞下,小队成员们奋勇向前,他们呐喊着,厮杀着,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终于突破了元军的防线,攻下了太尉营帐,俘虏了枢密院知院阿马拉台。

战役结束后,朱棣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单纯的武力征服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要从战略层面巩固战果。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释放俘虏。当这个决定宣布时,将士们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面面相觑。陈亨忍不住问道:“殿下,这些俘虏皆是敌军重要人物,为何要放了他们?留着他们,或许还能成为我们谈判的筹码。”朱棣微微一笑,解释道:“陈将军,我们虽取得了胜利,但元人势力在漠北根深蒂固,犹如盘根错节的老树。若杀了这些俘虏,只会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反抗,仇恨的火焰一旦燃起,便难以熄灭。我们释放他们,让他们带着对我们的敬畏和感激回到各自部落,便能瓦解元军的抵抗意志,让更多的蒙古部落对我们产生敬畏之心,这比单纯的武力征服更有效,更能从根本上解决边疆问题。”

这些俘虏被释放后,带着对朱棣的敬畏和感激,回到了各自的部落。他们逢人便讲述明军的强大和朱棣的仁慈,这些故事如长了翅膀一般,在草原上迅速传开,从一个部落传到另一个部落,从草原的这一端传到那一端。这一举措不仅瓦解了元军的抵抗意志,让他们对明军心生畏惧,不敢轻易进犯;也让更多的蒙古部落对明朝产生了敬畏之心,进一步巩固了明朝在边境地区的影响力,为边疆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役过后,朱棣在北平众将中的威望如日中天。当他率领着五千精骑凯旋而归时,北平城沸腾了。百姓们早早地等在街道两旁,欢呼声响彻云霄,那声音仿佛能冲破云层,直上青天。他们手中挥舞着彩旗,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敬佩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众将领纷纷前来拜见,眼中满是敬佩之色,仿佛朱棣已然成为他们心中不可撼动的战神,是他们永远追随的领袖。

耿炳文看着朱棣,眼中带着一丝担忧,说道:“燕王殿下,你此次深入漠北,大获全胜,可喜可贺,可是陛下传旨来,你到了北平立即返回应天。恐怕处罚是免不掉了。曹国公李景隆正在等您呢。”

朱棣神色平静,坦然说道:“老将军勿忧,所有过错我一人承担。其余先不说,找人把九江喊过来,先举办庆功宴吧,我底下的兄弟在草原上一顿正经饭也没吃过。他们跟着我出生入死,这场庆功宴,是他们应得的荣耀。”

在北平的庆功宴上,热闹非凡。营帐内灯火通明,亮如白昼;酒香四溢,弥漫在每一个角落。众将领围坐一堂,欢声笑语不断,谈论着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和惊险瞬间。张玉满脸通红,兴奋地说道:“燕王殿下,此次真是痛快!您这一役,让那些元人知道了我们大明的厉害!他们以后再敢进犯,定让他们有来无回!”其他将领也纷纷附和,对朱棣的指挥才能赞不绝口,句句溢美之词,如潮水般涌来。朱棣微笑着回应众人的夸赞,心中却在思考着边疆的未来和自己回到应天后即将面临的一切。他深知,这顿鞭子或许是跑不掉了,但只要能为大明边疆换来长久的安宁,一切都是值得的,哪怕是赴汤蹈火,他也在所不惜。

庆功宴结束后,朱棣稍作整顿,便跟李景隆踏上了返回应天的路途。一路上,他思绪万千,回想着在漠北的点点滴滴,那些艰苦的行军,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刀刃上;激烈的战斗,每一次厮杀都惊心动魄;胜利的喜悦,每一刻都刻骨铭心,都仿佛是一场梦,一场既真实又虚幻的梦。如今,他即将面对朱元璋的怒火,心中虽有忐忑,但更多的是坦然。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他问心无愧。

当朱棣抵达应天,步入皇宫的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他昂首挺胸,大步走向奉天殿,步伐坚定而有力,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他的决心和勇气。殿内,朱元璋高坐龙椅,神色威严,那眼神仿佛能洞悉一切,让人不寒而栗。朱棣跪地行礼,等待着朱元璋的训示,他的脊背挺直,如同苍松,没有丝毫畏惧。

朱标见朱棣进入宫门后,拿着鞭子就对朱棣一阵鞭打。边打边担心地说道:“身为皇子,孤身犯险!是为不孝!身为臣子!不听军令,是为不忠!孤从小就这样教你的!”打完后,他又仔细地看了看朱棣哪里有伤,眼中满是心疼与担忧,那复杂的眼神里,既有对弟弟的关爱,又有对他行为的愤怒和无奈。朱雄英则在旁边一边拦着朱标,一边口中说道:“爹,别打四叔了,四叔也是为了北平的安全着想。他深入漠北,是为了给我们大明边疆带来长久的和平啊。”

许久过后,朱元璋看着朱棣,目光如炬,良久,缓缓开口:“老四,你可知错?”朱棣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儿臣知此次行动擅自做主,未禀明父皇,但儿臣一心只为大明边疆安宁,愿承担一切后果。若有惩罚,儿臣甘愿领受,只求父皇能理解儿臣的一片苦心。”

朱元璋微微皱眉,沉默片刻后,说道:“你虽行事莽撞,却也立下大功。咱罚你闭门思过一月,好好反省。你娘和你大哥听说你孤身去漠北,都急死了。”朱棣领命谢恩后去看望了马皇后。马皇后见到朱棣,眼眶瞬间红了,拉着他的手,心疼地说不出话来。朱棣安慰着母亲,心中却满是温暖和愧疚。之后便在应天府的燕王府闭门思过。

在这一个月的闭门思过中,朱棣并未闲着。他仔细梳理着此次漠北之行的经验教训,思考着如何进一步加强大明的边防。他深知,边疆的安稳任重道远,而自己,将在这条守护大哥和雄英、守护大明江山的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他翻阅着兵书战策,回忆着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与谋士们探讨着边防策略,为未来的边疆守护做着充分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