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簏之战的硝烟,终于彻底消散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大明王朝迎来了一段久违的太平盛世。整个国家仿佛从战争的创伤里缓缓复苏,焕发出蓬勃生机。城市中,店铺林立,商贾往来不绝;乡村里,农田阡陌纵横,庄稼茁壮成长。百姓们的生活重归安宁,欢声笑语再次回荡在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息。
身为太孙的朱雄英,每日的生活忙碌而又充实。晨曦微露,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洒进东宫,他便已在书斋中潜心诵读经典。从《论语》里的治国理政智慧,到《资治通鉴》记载的历代兴衰荣辱,一字一句,都如同一颗颗饱含智慧的种子,在他心底深深扎根,悄然发芽。课业结束后,他马不停蹄地赶往奉天殿,协助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标审阅堆积如山的奏折。这些奏折犹如一扇扇窗口,展现出各地的民生百态与政务要事。朱雄英总是全神贯注,逐字逐句研读,结合自己所学所思,提出独到见解。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国家治理的理解愈发深刻,使命感也愈发强烈。
一日午后,连日的操劳让朱雄英倍感疲惫。他靠在榻上,本只想稍作休憩,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没想到很快便陷入了梦乡。在睡梦中,他先是看到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孩子们在街巷中嬉笑玩耍,老人们在树荫下悠闲地谈天说地,农田里的庄稼丰收在望。可画面陡然一转,饥荒的场景如噩梦般袭来:土地干裂,颗粒无收,百姓们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饥饿与绝望。这可怕的景象让他猛地从梦中惊醒,冷汗浸湿了衣衫。
这时,他瞧见太监云奇正恭恭敬敬地站在榻前,神色间带着几分急切,却又因顾及他的休息而不敢贸然打扰,显得十分谨慎。云奇见太孙醒来,赶忙俯身,压低声音,轻声禀报道:“太孙殿下,市舶司提举郑和率领船队历经漫长的远航,现已凯旋归来,此刻正在殿外候旨。郑大人见殿下熟睡,特意千叮万嘱,千万不可惊扰殿下。”
“快传他进来!”朱雄英瞬间睡意全无,眼中迸发出惊喜与期待的光芒。他心急如焚,连鞋子都顾不上穿整齐,赤着脚便大步朝着殿门奔去,全然不顾自己略显凌乱的仪容。
此时,郑和正低头静候在殿外,心中满是完成使命的自豪以及对太孙殿下的深深敬仰。忽然,他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下意识地抬眼望去,只见朱雄英发丝凌乱,鞋子随意地趿拉着,脚步匆匆却难掩眼中难以抑制的激动。刹那间,郑和心中猛地涌起一股暖流,眼眶也不自觉地微微泛红。他深知,太孙殿下这般不顾仪态的急切,绝非失礼,而是对此次出海寻物一事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这份期望,既是对他郑和航海能力的充分信任,更是太孙殿下心系天下苍生、情牵百姓温饱的真切体现。回想起率领船队远渡重洋的日子,狂风掀起的巨浪差点将船只掀翻,疫病在船员间肆虐,考验着众人的意志,物资匮乏时的焦虑与不安时刻笼罩着大家。但每一段艰难险阻,此刻都化作了满满的感动与欣慰。他在心底默默感叹,这一路的千辛万苦,在看到太孙殿下这副模样的瞬间,都变得无比值得。
郑和连忙跪地,行大礼参拜,声音中带着几分动容:“臣,郑和叩见太孙殿下,愿殿下圣体安康,福泽绵延,万岁千秋。”
“快快请起!”朱雄英疾步上前,双手稳稳地将郑和扶起,眼神中满是关切与期待,“郑和,我托付你的那两样关乎天下民生的东西,可寻到了?快细细和我讲讲这一路的艰险与收获,莫要遗漏任何细节。”
郑和恭恭敬敬地答道:“幸不辱使命,此次臣率领船队从太仓刘家港解缆启航。彼时,港口热闹非凡,千帆林立,每一艘船都承载着大明的荣耀与希望。我们乘风破浪,向着福建长乐五虎门前行。在那里,我们补充了充足的淡水、粮食和各类物资,为接下来漫长而未知的远航做足了准备。随后,我们毅然一头扎进了浩渺无垠、波涛汹涌的南海。那片海域,时而风平浪静,海面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美得如梦如幻;时而狂风大作,巨浪滔天,仿佛要将世间万物都吞噬殆尽。沿途,我们历经无数风雨的洗礼,先后抵达占城、爪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山、古里等地。每到一处,臣都牢记太孙殿下的嘱托,丝毫不敢懈怠。终于,在爪哇岛,我们寻得了殿下所说的土豆。那土豆深埋于泥土之中,外表朴实无华,却蕴含着足以改变天下苍生命运的巨大能量。而后,臣又恳请爪哇岛首领帮忙打听玉米的消息。我们沿着漫长的海岸线一路辗转问询,终于得知在缅甸宣慰司有类似的作物。臣不敢有片刻耽搁,想尽一切办法以物换物,克服了重重难以想象的困难,才将这珍贵无比的玉米带回。”
“东西保存得如何?”朱雄英追问道,眼神中满是关切与担忧,仿佛那不是两样普通的作物,而是天下百姓的救命稻草。
“回殿下,臣深知这两样东西的珍贵程度,一路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们用防潮的油布层层包裹,将它们放置在干燥通风的船舱深处,还特意安排了专人日夜看守,不敢有丝毫疏忽。如今,它们保存得极为完好,殿下大可放心。”郑和挺直脊背,信心十足地回应,言语间满是对使命完成的自豪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