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推广农产品,成立农政司(1 / 2)

在后续的日子里,朱雄英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清晰地意识到,若想让土豆和玉米的种植推广工作在大明的广袤土地上长久且稳固地开展,一套完备且专业的体系支撑是重中之重。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向朱元璋提出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建议——成立专门的农政司,全面统筹全国的农业发展事务。

这日,奉天殿内,大臣们分列两旁,朱雄英迈着沉稳的步伐上前,神色恭敬而坚定。他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地阐述道:“皇爷爷,如今土豆和玉米的推广已初显成效,百姓们也逐渐看到了这两种作物的潜力。然而,后续工作千头万绪,技术指导、种子调配、经验总结与传播等环节,都需要精细且专业的管理。唯有设立专门的农政司,方能使农事管理更加系统、高效,为我大明农业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朱元璋听完,微微眯起眼睛,陷入了片刻的沉思。他轻轻抚摸着胡须,脑海中思索着这一举措的利弊与深远影响。片刻后,他缓缓睁开眼睛,眼中满是对朱雄英远见卓识的赞赏,点头说道:“雄英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你负责筹备,务必尽快落实,不可有丝毫延误。”

朱雄英领命后,即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政司的筹备工作当中。他深知,要建立一个高效运转的机构,合理的架构和优秀的人才是关键。

朱雄英首先召集了朝中几位熟谙农事、德高望重的大臣,在一间安静的偏殿内,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而深入的讨论。他们日夜伏案,对着一幅幅空白的架构图,反复商讨,仔细斟酌每一个细节。

经过多日的钻研,农政司的架构逐渐成型。司内设立了多个司职明确的科室,其中农艺科专注于钻研各类农作物的种植技巧。他们不仅要深入研究土豆和玉米的种植特性,还要对大明原有的水稻、小麦等作物进行技术改良。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农艺科的官员们时常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并肩劳作,观察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状态,记录下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育种科则承担着培育优质种子的重任。他们在京城郊外开辟了大片的试验田,这里种满了各种作物的种子,从本土的优良品种到从海外引进的珍稀品种,应有尽有。育种科的官员们每日穿梭在田间,仔细观察每一株作物的生长情况,精心挑选出最具潜力的种子进行培育。他们还尝试运用各种先进的育种技术,如杂交、选种等,力求培育出产量更高、抗病性更强的种子。

推广科的任务是向民间普及农业知识,宣传新作物的优势。他们深知,要让百姓接受新的种植方式和作物,就必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宣传。于是,推广科的官员们编写了大量的农书,书中配有生动形象的插画,详细介绍了各种作物的种植方法、病虫害防治技巧以及收获后的储存方法。他们还组织了巡回宣讲团,深入到各个乡村集市,用朴实的语言向百姓们讲解新作物的好处。

在人员选拔上,朱雄英更是慎之又慎。他深知,农政司的官员肩负着百姓的温饱与国家的繁荣,必须选拔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他向全国发布了选拔令,要求各地举荐在农业方面有专长的人才。无论是经验丰富、在土地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农,还是对农学有着深入研究、满腹经纶的学者,皆在选拔范围之内。

选拔那日,考场内气氛紧张而严肃。朱雄英亲自坐镇,对每一位候选者都进行了严格的考核。他向老农询问应对不同病虫害的方法,考查他们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的经验。一位来自偏远乡村的老农,虽然衣着朴素,但说起病虫害防治,却头头是道。他详细描述了如何用草木灰和石灰混合防治土豆晚疫病,以及如何利用田间的自然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朱雄英听后,不住地点头,对这位老农的实践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

对于学者,朱雄英则向他们请教农业理论知识,探讨如何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一位年轻的学者,虽然略显紧张,但在回答问题时,却思路清晰。他从土壤的成分分析到作物的营养需求,再到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朱雄英与他深入交流,提出了一些实际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学者也能运用所学知识,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经过层层筛选,一批出类拔萃的农业人才汇聚到了新成立的农政司。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但都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百姓的责任。

部门成立之初,办公场地和物资筹备成了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朱雄英四处奔走,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他首先来到工部,找到工部尚书,言辞恳切地说道:“大人,农政司关乎大明农业的兴衰,如今急待一处办公之地。还望工部能加急建造,为农政司提供一个宽敞明亮、设施完备的办公场所。”工部尚书深知此事的重要性,当即表示全力支持,迅速调配人手,日夜赶工。

朱雄英又亲自前往仓库,挑选各类农具、种子样本。他在仓库里仔细查看每一件农具,从锄头的锋利程度到镰刀的弧度,再到水桶的材质,都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对于种子样本,他更是小心翼翼地挑选,确保每一粒种子都饱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