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虽从未与傅嘉柔和徐妙锦谋面,但在听闻了各方对她们的详细描述后,心中已有了自己的主意。他怀着坚定的信念,迈着沉稳的步伐来到朱元璋和马皇后面前,先是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挺直腰杆后,神色认真地说道:“皇爷爷,皇奶奶,孙儿近日听闻了徐妙锦的诸多事迹,深感她出身于忠良世家,必定能够成为孙儿的贤内助。虽然在辈分上稍有不合之处,但孙儿与燕王各自有着不同的职责与地位,彼此之间并无冲突。孙儿也深知朝堂之上诸位大臣对徐家势力有所顾虑,但孙儿坚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定能掌控局势,将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所以,孙儿恳请皇爷爷、皇奶奶恩准,娶徐妙锦为正妃。”
朱元璋听完朱雄英的这番话,心中暗自惊叹不已。他实在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年仅十四岁的皇太孙,在分析利弊得失时竟能如此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言语之中更是充满了自信与担当,那镇定自若的模样,全然不似一个少年人。他不禁与马皇后对视了一眼,马皇后微微点头,眼中满是对皇太孙的赞许与欣慰,那眼神里,仿佛在说“咱们的皇太孙,真的长大了”。朱元璋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仔细斟酌一番,你且先退下吧。”
朱雄英退下之后,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反复权衡利弊,试图找到一个最为妥当的解决方案。烛火摇曳,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映在墙上,好似一幅凝重的剪影。几日后,他召集朝中大臣齐聚朝堂,共同商议此事。大臣们各抒己见,现场讨论得十分激烈。支持朱雄英的大臣们纷纷站起身来,言辞激昂,认为朱雄英所言极是,徐妙锦无论是出身、品行还是才学,都具备正妃的风范,完全能够胜任这一重要角色;而反对者则眉头紧皱,依然对徐家的势力心存顾虑,坚持认为傅嘉柔性格温和、知书达理,更适合担任太孙正妃。双方你来我往,争论不休,朝堂上一时间吵得不可开交,各种观点激烈碰撞,火花四溅。最终,朱元璋综合各方因素,审慎考量,决定尊重朱雄英的意愿,同意册立徐妙锦为太孙正妃,傅嘉柔为侧妃。
这一消息一经传出,整个应天城再度热闹起来,百姓们纷纷对此事议论纷纷。街头巷尾,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太孙的婚事,喜悦的氛围如同春日里盛开的繁花,弥漫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礼部官员们迅速行动起来,翻阅古籍,精心挑选良辰吉日,紧锣密鼓地筹备提亲事宜。
提亲当日,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上没有一丝云彩,仿佛是老天爷也在为这喜事助兴。朱雄英身着华丽无比的服饰,那衣服上绣着精致的金线花纹,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芒,更衬得他英姿飒爽。他带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提亲队伍前往中山王府。队伍中,旌旗飘扬,鲜艳的旗帜上绣着皇家的标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礼品丰厚,一箱箱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被整齐地排列在队伍中间,彰显着皇家的尊贵与诚意。徐家人得知消息后,早已在府门口庄重地迎接。徐家长辈们身着华服,面带微笑,眼神中满是对这门亲事的期待。双方依照繁琐而严谨的礼节,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各项仪式。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严格遵循着传统,不敢有丝毫差错。徐家人对这门亲事也颇为满意,欣然应允。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众人欢声笑语不断,满心期待着后续盛大的婚礼,憧憬着太孙与徐妙锦未来的幸福生活,仿佛已经看到了他们携手走过的美好岁月,那画面,满是温馨与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