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二年,炎夏的金陵城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攥在掌心,暑气弥漫在每一寸空气里。日光毫无遮挡地倾洒而下,将城中的青石板路烤得滚烫,鞋底踩在上面,都能感受到那股灼人的热度。大明王朝表面上一片昌盛繁华,可朝堂之下,贪腐的暗流正翻涌不息,如同一头隐匿在黑暗中的巨兽,悄然侵蚀着王朝的根基。
身为皇太孙的朱雄英,目光如炬,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危险的气息,决心挺身而出,整治这股歪风邪气。他心里清楚,要想揪出那些隐藏极深的贪官,必须深入民间,亲耳倾听百姓的声音。于是,他换上一身朴素的便服,带着几个心腹侍从,悄然穿梭于京城的大街小巷。
一日,朱雄英一行走进一家热闹的茶楼。刚一落座,邻桌几个商人的低声抱怨便传入他的耳中。
“这年头,生意实在是难做啊!上头的税赋一个劲儿地涨,听说都进了那些贪官的腰包。”一个身形富态的胖商人唉声叹气,脸上写满了无奈与愁绪。
“谁说不是呢!就拿咱们茶叶生意来说,本想着多进些新茶,可户部的王大人硬是卡着批文,明里暗里索要好处费,不给就不让通过。”另一个清瘦的商人满脸苦涩,不住地摇头。
朱雄英心中猛地一紧,看来这户部尚书王大人果然有问题。他不动声色地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耳朵却竖了起来,暗暗将这些关键信息一一记下。走出茶楼,眼前是一幅熙熙攘攘的市井景象,街头巷尾叫卖声、谈笑声此起彼伏。街边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绸缎庄里的绫罗绸缎色彩斑斓,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布坊中,织机有节奏地发出声响,女工们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忙碌而有序;酒楼茶肆内食客满座,店小二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在人群中穿梭不停,一片热闹繁华。然而,朱雄英深知,在这看似歌舞升平的表象背后,朝堂的暗处正被贪腐的阴霾重重笼罩。
回到东宫后,朱雄英将此事告知父亲朱标,朱标亦是心急如焚。他深知贪腐之风若不及时遏制,必将动摇大明的根基,损害百姓的福祉。于是,父子二人一同来到奉天殿,向朱元璋禀明了情况。
“父皇,雄英外出时听闻了一些不好的消息。”朱标神色凝重地说道。
朱雄英随后将自己在茶楼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向朱元璋道了出来。
朱元璋听完,微微颔首,沉吟片刻后说道:“此事便交给雄英去办吧。这阵子的贪腐乱象,咱心里有数,就是想瞧瞧背后是否还有更大的‘鱼’。李善长最近如何?”说罢,他端起茶杯,轻饮一口,继续道:“雄英,锦衣卫最近供你差遣,给咱把这事彻查清楚。”
朱雄英领命后,即刻秘密指令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全力调查王大人的贪腐一案。蒋瓛深知此次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对手王大人狡猾无比且背后势力庞大,稍有差池便可能满盘皆输。他不敢有丝毫懈怠,迅速调集了锦衣卫中的精英人手,亲自精心部署侦查计划。
蒋瓛手下的锦衣卫们乔装打扮,以各种身份巧妙地潜伏在京城的各个角落。有的扮作街头小贩,挑着担子在王大人府邸附近摆摊叫卖,一边热情地招揽着生意,一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府邸的进出人员;有的混入王大人常去的酒肆茶楼,装作普通食客,一边悠闲地喝酒品茶,一边竖起耳朵倾听他与同党的密谈;还有的设法与王大人的下属套近乎,或是在酒馆里请他们喝酒,或是在街头偶然相遇时攀谈几句,试图从他们口中套出有用的线索。
然而,王大人早有防备,行事极为谨慎。他提前察觉到了危险的逼近,一把大火将那些记录着受贿明细、税赋篡改内幕的账本烧得干干净净,大量关键证据就此灰飞烟灭。同时,他不惜花费重金,买通了身边的下属。这些下属在锦衣卫的审讯下,咬紧牙关,守口如瓶,无论遭受怎样的严刑拷打或是威逼利诱,都坚决不吐露半点实情。就这样,锦衣卫的调查屡屡碰壁,线索一次次中断,整个案件陷入了僵局。
这日深夜,东宫书房内灯火通明。朱雄英眉头紧锁,满脸愁容地坐在堆满卷宗的桌前。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卷宗上轻轻敲击,双眼布满血丝,透露出深深的疲惫与焦虑。桌上的烛火随着微风轻轻摇曳,映照着他凝重的面庞。此刻,证据不足,想要扳倒王大人谈何容易,可贸然行动,只会打草惊蛇,让后续的调查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