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奉天殿谋划(2 / 2)

“还有,对于百姓的安抚也至关重要。”朱标说道,“此次贪腐案涉及众多百姓,他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儿臣打算派遣一些官员前往受灾地区,发放赈灾物资,帮助百姓恢复生产生活。”

“此事你去安排,一定要落到实处,不可敷衍了事。”朱元璋叮嘱道,在他心中,百姓的安稳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百姓的利益。

“儿臣明白。”朱标领命,心中已经开始盘算着具体的安排,他深知百姓的疾苦,也明白只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雄英,你在民间行走时,也听到了不少百姓的声音。对于民生之事,你有何想法?”朱元璋又将话题转向朱雄英。

朱雄英认真地回答:“皇爷爷,孙儿在民间看到,虽然我大明朝总体太平,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水利失修、赋税不均等问题。孙儿认为,我们可以加大对水利设施的修缮和建设,确保农田灌溉;同时,重新核查各地的赋税情况,减轻百姓的负担。”朱雄英在调查过程中,深入民间,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生活状况,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头,此刻终于有机会向朱元璋提出。

“嗯,这些建议不错。”朱元璋表示赞同,“标儿,你负责落实这些事情,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儿臣遵旨。”朱标应道,他深知民生之事关乎国家的根基,必须全力以赴。

奉天殿内的讨论仍在继续,君臣三人就朝堂政务、官员任用、民生改善等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大明的未来,每一次交流,都凝聚着他们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天色渐暗,奉天殿内的烛火渐次亮起。朱标和朱雄英从殿内走出,两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和希望。

“雄英,今日你在皇爷爷面前的表现很出色。”朱标微笑着对朱雄英说,“你对朝堂和民生的见解,让为父很欣慰。”

“爹过奖了,雄英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朱雄英谦逊地说,“这一切都离不开爹和皇爷爷的教导,雄英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你能有此觉悟,为父很是放心。”朱标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日后,朝堂的重任还需你我共同承担。你要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雄英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爹和皇爷爷的期望。”朱雄英郑重地说,他望着远处的宫殿,心中充满了使命感。

朱标和朱雄英在夜色中渐行渐远,他们的身影逐渐融入黑暗,但他们为大明江山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关于李善长的去留和朝堂的未来,仍充满了变数,等待着他们去一一化解。

回到东宫后,朱雄英坐在书房里,仔细思考着今日与朱元璋和朱标的谈话。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着国家的命运。

他首先想到的是李善长和姚广孝。李善长在朝中的影响力非同小可,若他真心归隐,或许能为朝堂带来一丝平静;若他心怀不轨,那必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姚广孝在历史上的战绩,让朱雄英不得不防,随后想不到什么好办法,朱雄英自嘲的笑着说道:“我可不是朱允炆那个怂包。怕姚广孝干嘛!我可是朱雄英啊,等我腾出手来再说。先忙国事”。朱雄英决定亲自挑选一批锦衣卫,对李善长和姚广孝进行秘密监视,确保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掌控之中。

随后,他开始梳理可用之才的名单。他深知,要想打造一个清明的朝堂,必须依靠一批忠诚、能干的官员。他将周新、郑辰等官员的名字写在纸上,详细记录下他们的政绩和特点,以便在后续的任用中做到人尽其才。

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加强官员的监督考核机制。他翻阅着以往的资料,研究着历代王朝的经验教训,试图找到一种最适合大明的监督方式。他想到了建立一套定期考核和不定期巡查相结合的制度,让官员时刻保持警醒,不敢懈怠。

在民生方面,朱雄英计划亲自前往受灾地区考察,了解百姓的实际需求。他深知,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解决百姓的问题。他打算带着一些精通水利和农业的官员一同前往,实地勘察水利设施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修缮和建设方案。

夜已深,朱雄英仍在书房忙碌着。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挑战,但他毫不畏惧。他心中怀揣着对大明江山的热爱和对百姓的责任,决心为这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在另一个角落,李善长也在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他提出归隐,本是为了避祸,但他心中清楚,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并未完全消除。他一方面安排家人收拾行装,准备离开京城;另一方面,也在暗中观察着朝堂的动向,试图找到一条万全之策。

奉天殿内的决策,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朝堂上下,各方势力都在悄然涌动,一场新的较量即将拉开帷幕。而朱雄英,将在这场较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将影响着大明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