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力挽狂澜(1 / 2)

洪武二十三年七月,金陵城热得像个巨大的蒸笼。烈日高悬,毫无遮拦地炙烤着大地,石板路被晒得滚烫,鞋底踩上去都有融化的错觉。街边小贩们扯着沙哑的嗓子,有一搭没一搭地叫卖,声音里满是夏日的慵懒与倦怠。然而,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平地惊雷,瞬间打破了这份沉闷,让整个金陵城躁动起来——李善长一家深陷绝境,即将面临灭顶之灾。

李善长,这位追随朱元璋多年的淮西集团核心人物,在大明开国的征程中出生入死,为朱元璋出谋划策,鞍前马后。大明建立后,他在朝堂上位高权重,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是淮西集团的领袖。但随着岁月流转,权力的诱惑逐渐腐蚀了他的心智。胡惟庸案爆发后,尽管李善长起初未被直接牵连,可随着案件深挖,诸多线索表明他与胡惟庸往来密切,在一些关键事务上存在隐瞒和包庇行为。更糟糕的是,在此次贪腐大案中,他被查出收受巨额贿赂、滥用职权为家族谋取私利。

就在李善长一家命悬一线之时,皇太孙朱雄英得知了此事。朱雄英自小聪慧,深受朱元璋喜爱与器重,饱读诗书的他对治国理政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深知李善长虽有错,但罪不至死。李善长作为开国功臣,功绩不可磨灭,在大明建立初期,他稳定朝纲、制定律法、筹备军需,为新生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朱雄英心里清楚,淮西集团势力庞大,且大多与自己关系紧密,自己的两位妃子就来自淮西集团。这些淮西子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与朱家渊源深厚,自己从小与他们的子弟相识、相交,有信心掌控他们。最重要的是,若处置不当,恐生大乱。淮西集团在朝堂根基深厚,一旦因李善长之死激起他们的反抗情绪,朝堂必将陷入动荡,刚稳定下来的大明江山又将风雨飘摇。

朱雄英心急如焚,片刻不敢耽搁,急忙入宫求见朱元璋。此时的皇宫,气氛格外凝重。朱元璋端坐在御书房内,为李善长之事心烦意乱。他眉头紧锁,手中朱笔在奏折上随意划动,却一个字也写不下去。李善长的背叛让他愤怒又痛心,曾经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兄弟,如今却成了国法的触犯者。他深知,若不严惩李善长,难以服众,国法威严将荡然无存;可李善长毕竟是开国元老,杀了他,难免让一些功臣寒心,还可能引发淮西集团的不稳定。

就在朱元璋陷入沉思时,太监通报皇太孙求见。听到朱雄英的名字,朱元璋脸色稍缓,微微抬手示意让他进来。朱雄英快步走进御书房,看到朱元璋疲惫的面容,心中不禁一酸,“扑通”一声跪地,恳切说道:“皇爷爷,孙儿听闻李善长之事,特来求见。”朱元璋看着跪在地上的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慈爱,轻声说:“雄英起来吧,有何事慢慢说。”

朱雄英站起身,整理思绪后缓缓说道:“皇爷爷,李善长虽有过错,但他毕竟是开国功臣,不可轻易诛杀。想当年您起兵时,李善长便追随左右,出谋划策,为我大明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这些年,他在朝堂上也兢兢业业,为朝廷尽心尽力。如今虽犯下罪行,但罪不至死啊。”朱元璋听了,眉头皱得更紧,冷哼一声道:“他与胡惟庸勾结,妄图谋反,又在贪腐案中大肆敛财,如此罪行,还不够死吗?”

朱雄英连忙说道:“皇爷爷,孙儿深知李善长犯下的罪行不可饶恕,但如今局势不得不考虑。而且,他在贪腐案中帮过孙儿。之前孙儿负责调查户部贪腐情况,遇到重重阻力,是李善长暗中提供关键线索,才让孙儿得以顺利推进调查。如今淮西集团人心惶惶,他们与李善长关系密切,若皇爷爷此时诛杀李善长,恐怕会让他们人人自危,进而心生不满。淮西集团势力庞大,朝堂和军队中都有不少人,若处置不善,恐生变故啊。”

朱元璋听了朱雄英的话,陷入沉思。他何尝不知淮西集团的影响力,但国法如山,岂能因害怕他们闹事就姑息李善长的罪行?他缓缓说道:“雄英,你心地善良,这是好事。但身为帝王,要以江山社稷为重,若不惩治李善长,国法威严何在?以后谁还会遵守律法?”

朱雄英见朱元璋态度有所松动,心中一喜,继续说道:“皇爷爷,孙儿明白您的苦心。但孙儿认为,对于李善长,不妨从轻发落。可以剥夺他的官职和爵位,没收他的家产,让他在老家闭门思过,永不得参与朝政。这样既可以彰显皇爷爷的仁慈,又能让天下人看到皇爷爷对国法的重视。至于淮西集团,孙儿愿意出面安抚他们。孙儿与他们的子弟自幼相识,平日里多有往来,他们对孙儿还算信服。孙儿可以告诉他们,皇爷爷此举并非针对淮西集团,只是李善长个人犯下大错,罪有应得。只要他们以后奉公守法,皇爷爷依然会重用他们。”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心中暗自思量。朱雄英的提议确实有道理,若能妥善处理,既能保住国法威严,又能避免淮西集团动荡。但他还是有些担忧,问道:“雄英,你真有把握安抚淮西集团吗?他们都是些骄兵悍将,心思复杂,万一你镇不住他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