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迁都之命(1 / 2)

洪武二十四年,秋高气爽,应天府沉浸于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碧空澄澈似镜,丝丝白云悠然飘荡,宛如轻柔的纱幔肆意舒展。然而,奉天殿内却仿若被阴霾悄然笼罩,一股无形的紧张气息如暗流般弥漫开来,压得众人胸口沉闷,几近窒息。

奉天殿上,朱元璋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凝重得如同深邃的渊潭。他的目光锐利如鹰隼,紧紧锁定殿下的朱标。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饱含不容置疑的威严:“标儿,朕有意迁都陕西。那片土地,历史厚重悠远,地势险要独特,朕欲将其定为我大明新都。你代咱走这一遭,务必详尽探查那里的山川形势、风土人情,仔细斟酌是否适宜建都。这关乎我大明的千秋基业,你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朱标心中猛地一震,瞬间洞悉此次任务责任之重、意义之非凡。身为大明太子,他自幼接受皇家严苛的教导,胸怀天下,以江山社稷为己任。他深知,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抱拳,身姿挺拔如苍松,声音坚定有力地回应:“儿臣遵旨!父皇放心,儿臣定当全力以赴,不负父皇所托。”

站在一旁的朱雄英,心中同样为之一紧。他并非这个时代之人,而是后世穿越而来,对历史走向了如指掌。他深知,此次朱标前往陕西考察,必将遭遇重重危机,前路布满未知与凶险。朱雄英略作思索,上前一步,恭敬说道:“皇爷爷,孙儿愿与父亲一同前往。一则能在路上悉心照料父亲,让父亲的旅途周全无忧;二则也能借此机会增长见识,为父亲分忧解难,为大明的未来贡献一份心力。”朱元璋微微点头,眼中透露出期许的光芒,缓缓说道:“如此甚好,雄英你同去,咱也能放心些。你向来聪慧,一路上多帮衬着你爹,切莫出了差错。”

朱元璋思索片刻,又唤来曹国公李景隆与徐增寿,神情严肃地吩咐道:“李景隆、徐增寿听令,朕命你二人率三千精兵,暗中跟在太子一行之后,务必确保太子与太孙的周全。若有任何风吹草动,定要挺身而出,不得有误。”李景隆与徐增寿赶忙跪地领命:“臣等遵旨!定不辱使命!”

随后,朱元璋又看向廖权和廖镛兄弟,说道:“廖权、廖镛,你二人率亲卫在太子与雄英身边服侍守护,片刻不离。太子与雄英的安危,便交予你们了。”廖家兄弟同样跪地,齐声应道:“谨遵陛下旨意,我等愿以性命守护太子殿下与太孙殿下。”

一切安排妥当,朱标、朱雄英在众人的簇拥下,退下奉天殿,着手准备启程事宜。

朱标回到东宫,一头扎进书房,与幕僚们商讨此次考察的细节。他仔细翻阅着关于陕西的各类典籍、舆图,试图在出发前对陕西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朱雄英也未曾闲着,凭借自己后世的知识,为朱标整理着一些考察要点,从城市规划到民生关注,从军事防御到经济发展,一一罗列得清晰明了。

朱雄英深知此次行程的凶险程度,在准备行装的间隙,他将李景隆、徐增寿以及廖家兄弟唤至跟前。他神色凝重地说道:“此次随太子出行,责任重于泰山。秦王朱樉,也就是我二叔,为人乖张,行事多有不法之举,恐怕不会轻易放过此次机会。你们务必提高警惕,不可有丝毫懈怠。”

李景隆抱拳说道:“殿下放心,末将定当率领三千精兵,严守暗处,保太子与殿下平安无虞。”徐增寿也紧接着表态:“末将愿效死力,绝不让太子与殿下受到任何伤害。”

廖权和廖镛兄弟齐声说道:“我等亲卫,定会时刻守护在太子与殿下身边,寸步不离。”

朱雄英微微点头,继续说道:“不仅要防范明面上的危险,更要警惕暗中潜藏的阴谋诡计。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以太子的安全为首要。”众人纷纷应是,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不移的决心。

与此同时,朱标在书房内,看着堆积如山的资料,心中思绪翻涌。他深知,此次考察不仅是对陕西的一次全面审视,更是对自己能力的一场严峻考验。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完成父皇交予的任务,为大明找到一个合适的新都,为江山社稷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而在应天府的另一处府邸,秦王朱樉得知了朱标与朱雄英即将一同前往陕西的消息。他心中不禁慌乱起来,在书房内来回踱步,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思索片刻后,他赶忙差人去请姚广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