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册立太孙(2 / 2)

与此同时,在另一处城门口,十二叔朱柏带着一众皇子皇孙翘首以盼。朱允炆、朱允熥也在其中。这些皇子皇孙们,有的兴奋得满脸通红,期待着与久未谋面的兄长们相见;有的则紧张得手心冒汗,毕竟这是一次难得的盛会,一言一行都可能被众人关注。当其他藩王的队伍陆续到达时,朱柏带领着皇子皇孙们纷纷行礼迎接。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众人相互问候,亲情在这寒冬中流淌,让整个城门口都洋溢着一股别样的温暖。

众人面见过朱元璋后,得知一周后的十二月七日,是朱雄英的生日,届时将举行册立皇太孙的大典。于是,众人各自回府,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

岁末的金陵城银装素裹,皑皑白雪覆盖着屋顶和街道,宛如一座静谧的冰雪之城。然而,在这宁静的表象下,整座城却满是忙碌与喧嚣,为即将到来的皇太孙册立大典做着最后的冲刺。

十二月初七,大典当日,天色微亮,金陵城便被唤醒。皇宫的午门缓缓打开,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宣告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身着鲜艳朝服的文武百官鱼贯而入,文东武西,整齐地排列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广场上,金水河波光粼粼,五座白玉石桥横跨其上,桥身雕刻着精美的龙纹和凤饰,在晨光的映照下闪耀着圣洁的光辉。桥的那头,太和殿巍峨耸立,金黄色的琉璃瓦在朝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殿檐的斗拱层层叠叠,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朱雄英在偏殿内,由太监和宫女们侍奉着精心装扮。他身着一袭绣满金龙的朱红色锦袍,袍上的金丝银线在烛光下闪烁着华丽的光芒,每一条龙都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头戴的冕旒,十二串玉珠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皇家的荣耀与传承。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紧张与激动,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自信,仿佛已经做好了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

吉时一到,钟鼓齐鸣,悠扬的雅乐从太和殿中传出,瞬间传遍整个皇宫。乐声庄严肃穆,仿佛在向天地宣告着大明王朝的又一个重要时刻。朱雄英在太子朱标的引领下,稳步走向太和殿。他们身后,是浩浩荡荡的皇室宗亲队伍,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藩王,以及众多皇子皇孙,身着华服,神色庄重,步伐整齐,宛如一条色彩斑斓的巨龙在宫殿间蜿蜒前行。

当朱雄英踏上太和殿的台阶时,广场上的文武百官齐刷刷地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皇太孙千岁千岁千千岁!”声音震耳欲聋,响彻云霄,仿佛要冲破这冬日的阴霾,让整个天下都知晓大明王朝的这一盛事。朱雄英和朱标稳步登上大殿,在殿中站定。

朱元璋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皇冠,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大殿内外。他的眼神中既有对朱雄英的期许,也有对大明江山未来的忧虑。他微微抬手,广场上顿时安静下来,只有雅乐还在缓缓流淌,为这庄严的时刻增添了几分神圣的氛围。

此时,礼部尚书手捧册立诏书,迈着沉稳而庄重的步伐走到大殿中央。他缓缓展开诏书,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皇长孙朱雄英,天资聪慧,品德纯良,朕观其言行,深知其具帝王之资,堪承大统。今册立朱雄英为皇太孙,望其日后勤勉向学,心怀天下,以保我大明江山社稷永固,福泽万代。钦此!”

随着诏书的宣读,整个太和殿内外一片肃穆。所有人都屏气敛息,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读完后,礼部尚书将诏书恭敬地呈递给朱雄英。朱雄英双手接过,跪地谢恩:“孙臣朱雄英,谢陛下隆恩,定当不负所望,为大明江山竭忠尽智!”

紧接着,一位太监手捧象征皇太孙身份的金印和冠冕,缓缓走上前。金印之上,雕着栩栩如生的螭龙,印身通体金黄,散发着尊贵而神秘的气息。冠冕则以金丝为骨,镶嵌着无数宝石珍珠,璀璨夺目,仿佛汇聚了世间所有的光芒。朱雄英起身,在众人的注视下,庄重地接过金印和冠冕。当冠冕戴在他头上,金印握在他手中的那一刻,太监高呼:“国本已定!跪!”广场上众皇子皇孙,文武百官齐刷刷下跪,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皇太孙千岁千岁千千岁!”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回荡在皇宫的每一个角落。

仪式结束后,朱雄英在朱标的陪同下,来到大殿前的露台之上。他向广场上的百官和宗亲们挥手致意,接受他们的祝贺。阳光洒在他身上,为他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宛如天降祥瑞。这一刻,他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孙,而是正式进入了权力的中心,肩负着大明江山未来的皇太孙。

朱雄英望向远方,心中暗暗发誓,定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让大明的江山更加繁荣昌盛,让百姓安居乐业。他深知,从这一刻起,自己的每一步都将影响着这个庞大帝国的命运,而他,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