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郑和提前下西洋(1 / 2)

朱雄英领命筹备水师,满腔的热血在胸腔中熊熊燃烧,一心要铸就一支令四海皆惊的无敌劲旅。他心里清楚,这水师的兴衰,直接关乎着大明未来的命运走向,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如同精密齿轮上的关键齿扣,不容许有丝毫的差错。

彼时,老将俞通渊的威名在水师圈中如雷贯耳。他身为俞廷玉之子,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水上天赋,水性极佳,武艺更是超群绝伦。巢湖水师作战时,民间甚至流传着他能在湖面踏波而行,于水中潜伏昼夜的传奇故事。朱雄英听闻后,认定俞通渊是重振水师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正值寒冬腊月,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整个应天府银装素裹。朱雄英不畏严寒,亲自前往俞通渊的府邸拜访。俞通渊见太孙殿下在这冰天雪地中亲自登门,心中大为感动。朱雄英一脸诚恳,言辞恳切地说道:“俞老将军,当下大明立志重振水师,开拓海外疆土,放眼天下,唯有您这样身经百战、谋略过人的老将出山,方能担此重任。雄英恳请您能伸出援手,助我一臂之力。”俞通渊被朱雄英的赤诚之心和宏伟志向深深打动,当即应允出山,还将亲军廖家两兄弟派去协助,为水师筹备添砖加瓦。毕竟,当年鄱阳湖之战全是水战,老朱麾下的大多数将领本就来自南方,水性极佳,这也为水师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招揽老将,朱雄英还将目光投向了年轻一代的将领。在朱棣返回北平之际,朱雄英留意到了马和。马和聪明伶俐,对航海之事满怀热忱,见解独到。朱雄英将其召入麾下后,一番交谈之下,惊喜地发现马和入宫多年,在宫中积累了丰富知识,对异域风情也略知一二,尤其是在航海路线、天文地理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思维极为敏捷。朱雄英大喜过望,当即委以重任,并赐姓“郑”。自此,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郑和正式踏上了改变大明航海格局的征程。

人才汇聚一堂后,朱雄英马不停蹄地着手制定水师的训练计划。他深知,一支真正强大的水师,精湛的水战技能固然重要,但严明的纪律和坚定的信念更是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他亲自参与到每一个训练科目的制定当中,从战船驾驶时对风向水流的精准把控,到火炮射击时角度与力度的巧妙运用,再到近身搏斗的一招一式,以及团队协作时的默契配合,每一项都设定了极为严格的标准。

每天凌晨,天色还未破晓,水师营中便准时响起激昂振奋的号角声。士兵们如同听到冲锋的战鼓,迅速从睡梦中醒来,精神抖擞地开启一天的训练。朱雄英常常亲临训练场,目光如炬,密切观察着士兵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配合,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刻上前纠正指导。他还精心设立了一套严格分明的奖惩制度,表现优异的士兵会得到丰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而违反纪律或者训练不达标的士兵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以此激励着每一位士兵不断奋进。

战船建造方面,朱雄英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做到极致。他广召天下最优秀的工匠,将历代战船的设计图纸一一陈列,仔细研究,结合当下海战的实际需求,大胆创新改良。新型战船选用坚固耐用的橡木作为船体材料,精心增加龙骨的厚度,使其能够稳稳抵御海浪的汹涌冲击和敌方战船的猛烈撞击。同时,巧妙加大船帆面积,采用先进的帆索系统,让战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时更加灵活自如,速度也大幅提升。

武器装备的升级同样是重中之重。朱雄英大力推动火器在战船上的广泛应用,组织能工巧匠和火器专家,日夜钻研,研发出新型火炮。这种火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能够在远距离就给予敌方战船沉重打击。同时,大量制造火铳、火箭等小型火器,为每一艘战船配备齐全,构建起远近结合的强大火力体系。朱雄英还亲自参与火炮的试射工作,根据试射的结果,不断调整火炮的设计参数,力求让每一门火炮都能发挥出最佳性能。

为了让水师士兵熟悉各种复杂多变的海战环境,朱雄英精心组织了多次实战演练。演练地点选在不同海域,模拟出狂风暴雨、波涛汹涌等各种恶劣天气和海况,设置了突袭、包围、追击等各种复杂的战斗场景。有一次演练中,模拟敌军的战船突然改变战术,从两侧迅速包抄过来。朱雄英临危不乱,冷静地指挥着,果断下令水师战船迅速组成圆形防御阵形,凭借着先进的火炮和火器,展开猛烈反击。士兵们紧密配合,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顽强不屈的意志,成功击退了“敌军”,每一次演练都成为了他们成长的宝贵经验。

随着水师逐渐发展壮大,朱雄英开始有条不紊地筹备海外贸易的相关事宜。他挑选出一批精明能干的使者,带着精美的丝绸、细腻的瓷器、香醇的茶叶等极具大明特色的礼品,前往南洋、西洋各国,传递大明开放海禁、开展贸易的友好意愿。使者们每到一处,便展示着大明的富饶昌盛和友好包容。各国听闻后,纷纷被大明的诚意和丰富物产所吸引,表示愿意与大明建立起贸易关系,一时间,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雏形初现。

然而,就在朱雄英为水师和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全力以赴时,朝廷中却泛起了反对的涟漪。一些思想保守的大臣认为,开放海禁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会带来诸多风险。倭寇侵扰只是其中之一,还可能引发国内经济秩序的混乱,百姓的思想也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他们在朝堂上纷纷进谏,言辞激烈地要求朱元璋取消海禁的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