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雄英献策(2 / 2)

“其一为‘练兵院’,专门负责军队的日常训练工作。在选拔教官时,务必挑选军中经验丰富、实战经验颇丰且训练有素的将领。这些教官肩负着重大使命,他们要制定一套统一且科学合理的训练标准和考核体系,定期对士兵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将直接与士兵的奖惩挂钩,表现优异者给予丰厚奖励与晋升机会,激励他们不断奋进;表现不佳者则进行鞭策与指导,帮助他们提升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全面提升士兵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打造一支纪律严明、勇猛善战的精锐之师。

“其二是‘军令府’,掌管军队的调度以及作战命令的传达。所有军事行动的决策,无论大小,都必须经过军令府的严格审议和批准。军令府就如同军队的大脑中枢,指挥着军队的一举一动。并且,军令府直接对皇爷爷您负责,只听从您的号令,如此便能确保军权牢牢掌控在您手中,让军队的指挥如臂使指,高效顺畅。

“其三为‘军资司’,负责军队物资的筹备与调配,这是军队后勤保障的关键环节。军资司要对各类物资进行精细管理,从粮草的储备到武器的打造,从营帐的搭建到衣物的供应,事无巨细。只有保障了军队的后勤供应,士兵们才能在战场上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战斗。如此一来,将原本集中在少数将领手中的军权进行分散,各个部门相互制衡,彼此监督,既能有效提高军队的运作效率,又能避免军权旁落,杜绝心怀叵测之人篡夺军权的可能。”

朱元璋听得极为专注,眼睛一眨不眨地紧紧盯着朱雄英绘制的架构图。时而微微皱起眉头,陷入深深的沉思,脑海中不断推演着这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与挑战;时而轻轻点头,似乎对朱雄英提出的某些观点颇为认同,心中暗自赞叹孙儿的聪慧与远见。他的思绪随着朱雄英的讲解,在大明江山的军事布局与未来发展之间穿梭。

朱雄英敏锐地察觉到朱元璋的疑虑,稍作停顿,组织了一下语言,赶忙补充道:“皇爷爷,在推行这一改革的过程中,切不可操之过急,可以先在京城附近的驻军展开试点。京城驻军距离皇城较近,便于掌控和监督,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进行应对和调整。在试点期间,我们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改革方案。待试点取得成功,积累足够的经验之后,再逐步将其推广至全国军队,以确保改革能够平稳有序地推进。而且,为了减少改革过程中的阻力,对于那些积极配合改革的将领,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晋升机会,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对于心存抵触的将领,也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地向他们阐述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倘若他们仍旧冥顽不灵,执意抗拒改革,再采取强硬措施,以维护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朝廷的权威。”

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精光,仿若夜空中划过的一道闪电,那是被朱雄英的计策所触动,内心涌起的赞赏与欣慰。他心中暗自赞叹朱雄英的聪慧与远见卓识,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竟能对朝堂局势和军事改革有着如此深刻的见解和精准的把握。他微微点头,缓缓说道:“雄英,你这计策听起来确实颇有道理,条理清晰,考虑周全。只是实施起来恐怕困难重重,其中牵扯到诸多利益纠葛,淮西集团那些将领,又岂会轻易答应交出免死铁券,配合军制改革呢?他们在军中根基深厚,势力庞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轩然大波。”

朱雄英神情坚定,目光炯炯,语气坚决地说道:“皇爷爷,孙儿愿意竭尽全力一试。韩国公李善长虽犯下过错,但孙儿相信,他对皇爷爷的忠心依然还在,只是一时被权力蒙蔽了双眼,迷失了方向。孙儿愿亲自前去说服他,与他坦诚相见,推心置腹,让他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以韩国公在淮西集团的威望,只要他能带头交出免死铁券,必定能起到表率作用,带动其他将领配合改革。孙儿坚信,只要我们坦诚相待,以理服人,用真心和诚意去打动他们,他们必定会顾全大局,以大明江山社稷为重。”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自信满满的模样,那坚定的眼神、铿锵的话语,仿佛让他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心中的担忧稍稍减轻了一些。他轻轻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好,既然你有这份决心和信心,那爷爷就把此事交给你去办。但你千万要小心谨慎,不可有丝毫的掉以轻心,这可是关乎大明江山社稷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闪失。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及时向爷爷禀报。”

朱雄英双膝跪地,郑重而庄严地谢恩:“孙儿定不负皇爷爷所托!哪怕前方荆棘密布,困难重重,孙儿也绝不退缩,必定全力以赴,为大明江山的稳固贡献自己的力量!” 说罢,朱雄英抬起头,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已经看到了改革成功后,大明江山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美好景象 。而此刻,御书房内的气氛,也因朱雄英的这份坚定与自信,悄然发生了些许变化,那压抑的阴霾似乎也被撕开了一道缝隙,透进了一丝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