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的深秋,天边那一抹鱼肚白刚刚被晨曦轻柔地撕开一道口子,宛如薄纱般的柔和光线,便迫不及待地倾洒在金陵城的每一寸土地上。朱雄英身着一袭玄色蟒纹常服,身姿挺拔如苍松傲雪,在这晨曦的映照下,周身仿若被镀上了一层熠熠生辉的金边,尽显皇家贵胄的不凡气度。他迈着沉稳而有力的步伐,身旁伴着李景隆与朱允熥,三人坚定地朝着户部衙门行进。
户部衙门那朱漆大门早已敞开,仿佛在迎接一场关乎大明国运的重要商讨。户部尚书郁新,这位在赋税户籍领域深耕多年、经验丰富的老臣,率领着一众属官,身着整齐划一的官服,神色庄重,毕恭毕敬地候于大堂之中。大堂宽敞却并不十分明亮,长桌上堆积如山的账册,宛如一座蕴含着无尽神秘知识的宝库。每一本账册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大明各地的民生数据,纸张散发着陈旧而独特的气息,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大明王朝一路走来的兴衰变迁。
众人依次入座,气氛庄重而严肃。郁新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本厚厚的户籍册,眉头紧紧地皱成了一个“川”字,脸上的忧虑仿佛浓重得能拧出水来。他的声音略显沙哑,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殿下,依据户部近两年来精细入微的统计,山西现今人口约达四百万之众。去年,冯胜、傅友德等将领奉皇命奔赴山西招募百姓从军,一口气设立了十六个卫所,硬生生抽调走九万多青壮劳力。这一举措,使得平阳府、太原等地的人口压力如泰山压顶般陡然增大,原本就已然紧张的人地矛盾愈发尖锐,如今恰似一触即发的火药桶,稍有不慎,便极有可能引发大乱。”
郁新微微停顿了一下,目光缓缓扫过在场众人,仿佛要将每一个人的神情都收入眼底,而后又继续说道:“反观中原诸地,多年来饱受战乱与灾荒的双重肆虐,百姓流离失所,人口数量锐减。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杂草肆意丛生,呈现出一片荒芜衰败的景象。即便去年李恪、徐礼从山西招募了598户移民,然而面对那广袤无垠、宛如沉睡巨兽般的荒地,这点人力物力,不过如同杯水车薪,远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景隆听完,下意识地伸手轻抚下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眼神深邃而锐利,仿佛能透过重重迷雾,洞察局势的关键所在。脑海中如飞速运转的齿轮,迅速分析着各种可能性。许久,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以我多年的从军经验以及对当下局势的敏锐观察,移民一事切不可操之过急。倘若一次性迁移过多人口,安置工作必将面临巨大挑战,犹如在荆棘密布的丛林中艰难穿行。而且,新迁百姓若不能及时适应全新的环境,很可能滋生出各种矛盾,进而危及大明的安稳大局。”
朱允熥在一旁听得频频点头,紧接着附和道:“大哥,九江表哥所言极是。咱们不妨分批次有序推进,如此一来,既能确保移民行动顺利开展,有条不紊地进行,又能给予新迁百姓充足的时间去适应新环境,避免因水土不服等问题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朝廷也能有充裕的时间灵活调整策略,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朱雄英微微颔首,对二人的提议表示认可。他眼神坚定而深邃,透露出超越其年龄的沉稳与睿智:“二位所言甚是。移民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国计民生,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既要妥善解决中原土地荒芜的困境,又要全力保障百姓的生活稳定。既然决定分批次移民,那我们便要对每一批次的具体安排进行详细规划,大家有何想法,尽可畅所欲言。”
话音刚落,一位年轻的户部郎中神情庄重地站起身来,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殿下,我认为在确定移民路线时,应全面且充分地考虑沿途的地理环境和治安状况。当下,太行山区常有山贼出没,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恶狼,虎视眈眈。若移民队伍途经此地,恐遭劫掠,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建议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路线,比如沿黄河故道而行。同时,增派军队沿途护送,以每五百移民配备五十名士兵的标准,确保移民队伍的安全,为他们的迁徙之路保驾护航。”
一位负责后勤的官员紧接着起身,表情严肃地说道:“郎中所言极是。此外,我们还需在沿途合理设置补给点,储备充足的食物、水源以及各类药品。每个补给点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为移民提供周到且必要的帮助。以从太原到彰德为例,可每隔五十里设置一个补给点,如此既能满足移民的基本需求,又能让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整,确保移民行动顺利推进。”
另一位经验丰富的员外郎也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有条不紊地说道:“在安置细节上,我们理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独特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安置方案。比如,彰德府紧邻漳水,水源充足,宛如大自然赐予的一颗明珠,可优先发展灌溉农业。我们可引导移民修建水渠,开垦水田,种植水稻,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卫辉府多丘陵地貌,恰似大地起伏的脊梁,可鼓励百姓在山坡上种植耐旱的经济作物,如枣树、栗树等。如此一来,既能有效保持水土,又能增加百姓的收入,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