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科举新制(1 / 2)

洪武二十九年,金陵城在移民事务步入正轨之际,迎来了一个碧空如洗的日子。阳光恰似鎏金的薄纱,毫无保留地倾洒在气势恢宏的皇宫之上。琉璃瓦在日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熠熠光芒,飞檐斗拱间,瑞兽雕琢得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便会腾飞而起,冲破云霄。

踏入奉天殿,高大的红漆圆柱整齐矗立,雕梁画栋间,尽显皇家的威严与奢华。巨型鎏金香炉中,檀香袅袅升腾,丝丝缕缕萦绕在殿内,为这庄严肃穆的氛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朱元璋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雕龙画凤的龙椅之上。龙袍上金线绣就的祥龙,在阳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宛如活物,彰显着他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目光如炬,缓缓扫视着殿下整齐排列的文武百官。刹那间,整个奉天殿内鸦雀无声,唯有殿外微风拂动檐角的铜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随着司礼太监尖细的宣读声在殿内响起,“科举程式”正式颁布。这一纸诏书,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堂上激起千层巨浪。多年来,大明的人才选拔制度始终处于混乱状态,荐举与科举交替施行,标准模糊不清,致使官场良莠不齐。洪武十七年虽已颁布过一次“科举程式”,但相较之前,并无实质性的变革。如今,在朱雄英的大力推动下,全新的科举程式得以确定,这意味着太孙决心对大明的人才选拔体系进行彻底改革,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筑牢根基。

朝堂上的官员们纷纷伏地,齐声高呼万岁。他们的声音整齐而洪亮,在奉天殿内久久回荡。朱雄英身着华丽的蟒袍,身姿挺拔地立于朱元璋身旁。他面容英俊,眼神中透露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睿智。身为太孙,朱雄英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发展,深知人才对于大明江山的重要性。他目光扫过殿下的官员,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此次科举程式的颁布,恰似一场及时雨,将为大明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文官的队列中,刘三吾静静地伫立着。他身着月白色官服,头戴黑色乌纱帽,花白的胡须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此刻,他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刘三吾身为当时的大儒,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仅曾为太祖编写《大诰》《寰宇通志》,为大明的制度建设和文化传承立下汗马功劳,更是朱雄英的授业恩师。多年来,他言传身教,将自己的学识和品德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朱雄英,在学术和为人方面,都深受朱雄英的敬重。

退朝之后,朱雄英迫不及待地前往刘三吾的府邸。刘三吾的府邸坐落于金陵城一片幽静的街区,庭院深深,绿树成荫。朱雄英轻车简从,穿过曲折的回廊,步入庭院之中。庭院里,各种花卉争奇斗艳,馥郁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刘三吾早已在此等候,见到朱雄英到来,他快步上前,恭敬行礼。

“老师,不必多礼。”朱雄英连忙扶起刘三吾,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今日朝堂上,皇祖父颁布了科举程式,这可是我大明的一件大事。”刘三吾微笑着点头,眼中满是赞许:“太孙所言极是。科举程式的确定,为天下士子搭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也为我大明的千秋基业,选拔出更多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