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会试放榜起风波(2 / 2)

随着一声“放榜咯”的高喊,人群瞬间沸腾起来,大家如潮水般涌向榜单,那汹涌的人潮仿佛要将贡院的大门淹没。人们的眼睛急切地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搜寻着自己的身影,有的伸长了脖子,有的踮起了脚尖,还有的甚至不顾一切地往前挤,生怕错过了自己的名字。

“找到了,我中了!”一个年轻的考生兴奋地跳了起来,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那灿烂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他的同伴们纷纷围拢过来,向他表示祝贺,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那喜悦的氛围仿佛能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然而,这样的喜悦并没有在人群中持续蔓延,很快,人群中出现了异样的声音。

“怎么全是南方人?北方考生一个都没有?”有人发出了质疑,声音中带着惊讶与愤怒,那瞪大的双眼和紧皱的眉头,显示出他内心的难以置信。

“这其中肯定有猫腻,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他肯定偏袒同乡!”另一个人附和道,情绪激动,挥舞着手臂,仿佛要将心中的不满全部宣泄出来。

质疑声越来越大,如涟漪般迅速扩散开来,瞬间传遍了整个贡院门口。不一会儿,整个贡院门口都被愤怒的人群包围,北方考生们义愤填膺,他们认为这次会试结果极不公平,是刘三吾的私心作祟,导致他们这些北方士子失去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人群开始骚动,有人高喊着“还我公道”,那激昂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充满了愤怒和不甘;有人则将手中的书本、行囊砸向贡院的大门,那沉闷的撞击声仿佛是他们对不公命运的抗议。场面一度失控,混乱不堪,贡院门口陷入了一片混乱和喧嚣之中。

消息如插上翅膀般迅速传遍了整个金陵城,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这场科举风波。茶楼酒肆里,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茶盏、酒杯,热烈地讨论着这件事。有的人认为北方考生的质疑不无道理,毕竟五十二名贡士全是南方人,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难以信服,难免会让人怀疑其中存在暗箱操作;也有人为刘三吾辩护,称他一生清正廉洁,治学严谨,德高望重,断不会做出徇私舞弊之事,其中或许另有隐情,说不定是南北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北方考生在此次考试中表现不佳。各种观点和猜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整个金陵城都沉浸在一片议论纷纷的氛围之中。

很快,这场风波传到了太孙朱雄英的耳中。此时,朱雄英正在东宫书房内研读经史,他眉头微皱,放下手中的书卷,陷入了沉思。他深知科举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这不仅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阶层流动的关键机制。一个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能够让天下士子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从而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反之,若科举出现不公,必将引发社会的不满和动荡,对朝廷的公信力和国家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此次会试引发的争议,若不妥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朱雄英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起身前往皇宫,向朱元璋汇报此事。一路上,他心情沉重,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应对之策。他深知此事棘手,既要维护朝廷的威严和科举的公正,又要安抚北方考生的情绪,平息这场风波。这其中的分寸和平衡,实在难以把握。

进入皇宫,来到朱元璋的御书房,朱雄英恭敬地行了大礼,然后将科举会试放榜后引发的风波一五一十地向朱元璋禀报。朱元璋听完,脸色阴沉得可怕,他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怒声说道:“岂有此理!科举乃国家大事,关乎天下士子的前途命运,竟出现如此荒唐之事!若不彻查,如何向天下人交代?”那愤怒的声音在御书房内回荡,显示出他内心的极度不满和愤怒。

朱雄英见状,赶忙上前劝慰道:“皇爷爷息怒,此事或许另有隐情。刘三吾老师一向德高望重,深受士林敬仰,孙儿相信他不会做出有负皇恩、违背公义之事。但此事已然引发轩然大波,若不妥善处理,恐会影响朝廷的稳定,还望皇爷爷三思。”朱雄英的话语中充满了关切和担忧,他希望能够平息朱元璋的怒火,让他冷静下来,理性地处理这件事情。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眼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他微微点头,说道:“雄英,你所言甚是。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彻查清楚,给天下人一个公正的交代。咱这就下令,成立调查小组,务必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朱元璋的语气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他深知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必须要严肃对待,不能有丝毫马虎。

于是,一场关乎大明科举公正、国家稳定的调查行动,在朱元璋的一声令下,正式拉开了帷幕。而这场调查,又将揭开怎样的真相?等待刘三吾、朱雄英以及整个大明王朝的,又将是什么样的命运转折?一切都还是未知数,金陵城的上空,阴云密布,仿佛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整个大明王朝都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