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圣怒之下定惩处(1 / 2)

奉天殿内,气氛压抑得近乎窒息,死寂的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令人喘不过气。殿中,巨大的红漆立柱犹如沉默的卫士,冷峻地矗立着,却也在这令人胆寒的氛围中,隐隐透着一丝不安。殿顶琉璃瓦外的天色暗沉,铅云低垂,给整座宫殿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飞檐上的瑞兽雕塑,此刻也仿若凝固,失去了往日的灵动,默默见证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朱元璋高坐在龙椅之上,宛如一座威严的怒峰。他的身躯微微前倾,双手紧紧抓住龙椅的扶手,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沟壑,此刻因愤怒而愈发深刻,犹如一道道被狂风肆虐的深谷。他的眼眸中燃烧着熊熊怒火,那是被北方考生持续抗议彻底点燃的燎原之火,仿佛能将世间一切不公与忤逆焚烧殆尽。

“欺君罔上!这是公然挑衅朝廷的威严!”朱元璋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轰然炸响,宛如惊雷滚滚,震得殿内的大臣们身体一颤,心中惶恐不安。“这科举关乎国家的根基,如今竟被搅得乌烟瘴气,成何体统!”

明朝自建立之初,北方地区便饱经战火洗礼,历经多年动荡,好不容易才重回汉人政权的怀抱。朱元璋深知,北方的稳定对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北方的读书人,在当地拥有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影响力,他们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北方民心的向背。多年来,朱元璋一直致力于笼络北方的读书人,试图将他们纳入朝廷的羽翼之下,为大明的稳固添砖加瓦。

然而,这次科举的录取结果,却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毫无征兆地直直刺向他精心构筑多年的北方统治蓝图。南北之间的矛盾,被这一结果彻底激化,犹如一座沉寂已久的火山,瞬间爆发,喷涌出炽热的岩浆,极有可能造成南北之间难以弥合的政治裂痕,严重危及朝廷对北方的掌控。

在盛怒的驱使下,朱元璋不假思索地挥笔写下诏书,言辞激烈地指责刘三吾和白蹈信等人为“胡惟庸余党”。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溯到十多年前,那时刘三吾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这桩被岁月尘封的旧账,此刻被他无情地翻出,成为了定罪的关键铁证。在他被愤怒蒙蔽的双眼中,刘三吾的行为无疑是对朝廷的公然背叛,是隐藏多年的“反贼”行径。

“刘三吾,你枉朕对你的信任!”朱元璋咬牙切齿地低语,声音中充满了失望与愤怒。

朱雄英听闻此事后,心急如焚,一颗心仿佛被放在熊熊烈火上炙烤,痛苦不堪。他顾不上整理衣冠,立刻快马加鞭地向皇宫奔去。马蹄声急促而沉重,仿佛他此刻慌乱的心跳。

一进入皇宫,朱雄英便一路小跑,朝着奉天殿的方向狂奔。他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发丝也因奔跑而略显凌乱,但他浑然不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为老师和众位大臣求情!

当他冲进奉天殿时,脚步踉跄了一下,差点摔倒。他顾不上调整呼吸,扑通一声跪在朱元璋面前。

“皇爷爷,”朱雄英的声音因为焦急而微微颤抖,带着一丝哭腔,“老师一生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对朝廷忠心耿耿,日月可鉴,绝不可能做出背叛朝廷之事。此次科举录取,其中必定另有隐情。还望皇爷爷念在老师多年来为朝廷兢兢业业、劳苦功高的份上,从轻发落。再者,其余诸位大人平日里也都尽忠职守,如此重罚,实在让人于心不忍,处罚是不是过重了些。”朱雄英抬起头,眼中满是恳切,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朱元璋看着跪地求情的朱雄英,心中百感交集。他深知朱雄英重情重义,这份情义让他倍感欣慰。在他心中,朱雄英是他最为疼爱的孙儿,也是他寄予厚望的未来君主。然而,此刻朝堂局势错综复杂,北方局势岌岌可危,容不得他有丝毫的妇人之仁。

他沉默良久,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发出沉闷而有节奏的声响,每一声都像是在权衡利弊,在情感与理智之间艰难抉择。

“雄英,”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仿佛带着岁月的沧桑和无尽的疲惫,“你这份重情重义,朕都看在眼里,很是欣慰。但你要明白,此事关乎朝廷的威严,更关乎北方的稳定大局,朕不得不慎重考量。若处罚过轻,难以平息北方考生的怒火,一旦北方因此大乱,那才是真正的大祸临头。为君者,有时候必须懂得取舍,要以天下苍生为重啊。”朱元璋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疲惫,他望着朱雄英,仿佛在期待着他的理解。

朱雄英低着头,心中满是无奈与不甘。他明白朱元璋所言不无道理,作为一国之君,必须以大局为重。但他实在不忍心看到老师和其他大臣遭受如此重罚。

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只能不断磕头,额头重重地磕在冰冷的地面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恳请朱元璋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