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榜案”所掀起的惊涛骇浪尚未平息,迁都之争的喧嚣又甚嚣尘上,二者交织而成的沉重阴霾,密不透风地笼罩着大明的朝堂。这阴霾沉甸甸地压在朱雄英的心头,令他深感压抑。这些接踵而至的风波,宛如一记记振聋发聩的警钟,让朱雄英深刻洞悉到科举制度与南北平衡,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意义,恰似基石奠定高楼之基,根系深植大树之本。
在那些愁思难解的日子里,朱雄英常常孤身一人,于御花园中缓缓踱步、苦苦沉思。曲折蜿蜒的小径旁,繁花似锦、绿草如茵,馥郁的花香丝丝缕缕地飘散在空中,可这一派盎然的生机,却全然无法吸引他分毫目光。此刻,他的脑海好似一台飞速运转的精密仪器,无数思绪纵横交错,科举制度的林林总总、利弊得失,以及南北之间盘根错节、复杂微妙的关系,在他的脑海中反复翻涌、激烈碰撞。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朝堂之上,那场激烈无比的争论仿佛就在眼前,北方考生们那一张张因愤怒和失望而涨得通红的面庞,南方官员们满脸的无奈与委屈,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神情都无比清晰,宛如昨日之事,这一切都让他愈发深切地感受到肩头责任的千钧之重。
为了能从这一团乱麻中寻得解决问题的灵感火花,朱雄英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不仅将历代科举制度的相关资料逐字逐句、仔仔细细地查阅了个遍,还深入民间,广泛收集各方信息,对南北地区的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和社会风貌展开了全面且细致入微的研究。他时常与翰林院的学士们秉烛夜谈,大家围坐在一起,就科举改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朱雄英则静静地倾听着每一种观点,时而微微颔首,时而提出自己的疑惑与见解。除此之外,他还秘密召见了诸多来自民间的有识之士,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带着底层百姓最质朴的声音和最真实的诉求。朱雄英与他们促膝长谈,认真倾听他们对科举的期望与建议,从这些交流和探讨中,朱雄英如获至宝,那些看似零散的观点和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汇聚、交融,慢慢地勾勒出一个大胆新颖、别出心裁的科举革新方案。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朱雄英觉得时机已然成熟,他怀揣着既忐忑不安又坚定无比的复杂心情,迈着沉稳的步伐,前往奉天殿求见朱元璋。
奉天殿内,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殿中,红漆巨柱高耸入云,仿佛是历史的忠实守望者,默默见证着朝堂的风云变幻。精美的雕梁画栋之上,龙凤呈祥的图案栩栩如生,彰显着皇家无与伦比的威严与尊贵。朱元璋身着明黄龙袍,端坐在巍峨的龙椅之上,那龙袍上的金线绣龙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更衬得他气势威严、不怒自威。他的目光犹如两道锐利的寒芒,深邃而犀利,紧紧注视着下方稳步走来的朱雄英。朱雄英神色恭敬,稳步上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动作规范而流畅,尽显皇家风范。随后,他挺直腰杆,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坦然无畏地迎上朱元璋那威严的目光,眼中闪烁着自信与坚定的光芒。
“皇爷爷,孙儿经过多日的深思熟虑,对科举制度萌生了一些全新的想法,今日特来向您详细奏明。”朱雄英的声音沉稳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在空旷的大殿内久久回荡,每一个字都清晰可闻。
朱元璋微微颔首,脸上神色平静,那微微上扬的下巴和温和的眼神,示意朱雄英继续说下去。
朱雄英深吸一口气,清了清嗓子,开始条理清晰、有条不紊地阐述起来:“皇爷爷,此次‘南北榜案’以及迁都之争,犹如两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南北差异在科举与国家治理层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孙儿反复思量,认为不妨设立南北分榜制度。依据南北地域的显着不同,科学合理地划定各自的录取比例。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够确保南北士子都能拥有公平竞争、晋升仕途的宝贵机会,让每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学子都能在科举的舞台上一展身手;另一方面,也可极大地激励南北学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形成一种你追我赶、良性竞争的良好氛围,进而有力地促进南北文化教育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说到此处,朱雄英稍作停顿,目光紧紧盯着朱元璋的脸庞,仔细观察他的每一丝表情变化。只见朱元璋神色平静如水,眼眸中却透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仿佛正在内心深处认真考量朱雄英的提议。朱雄英见状,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鼓舞,于是继续侃侃而谈:“南方地区向来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士子们自幼便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在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的研习上造诣颇深,才情横溢;而北方地区历经多年战乱,民生凋敝,虽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但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在学术传承与发展上稍显滞后。推行南北分榜制度,绝非是对南北士子厚此薄彼、有所偏袒,而是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科学理念,旨在给予南北士子平等的机遇,让他们都能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为我大明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朱元璋静静地听完朱雄英的一番论述,缓缓伸出手,轻轻抚摸着胡须,若有所思地开口说道:“雄英,你所言并非毫无道理。科举制度,关乎国家选拔人才的千秋大计,公平公正乃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只是这南北分榜的具体比例,究竟该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呢?这其中的分寸,还需仔细斟酌啊。”
朱雄英早料到朱元璋会有此一问,他胸有成竹,立刻回答道:“皇爷爷,孙儿建议,在制度推行的初期,可综合考量南北士子的大致数量,以及当前南北地区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拟定一个四六开的比例。即南方录取六成,北方录取四成。如此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南方教育的优势,又能给予北方士子足够的上升空间。待日后南北教育水平逐渐趋向均衡,再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调整比例,确保制度始终贴合国家发展的需求。同时,为确保选拔出的人才真正德才兼备,经世致用,还可在考试内容和评判标准上进行全面优化。除了保留传统的经义策论,以考察考生的经典学识和理论素养之外,还可增设一些关于民生疾苦、吏治得失、军事谋略等实际问题的考核,让考生们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此来全面检验他们的真才实学和治国理政的能力。”
朱元璋听后,眼中瞬间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赞许光芒,他微微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雄英,你的考虑周全细致,面面俱到,不愧是我大明寄予厚望的储君。就依你所言,推行这南北分榜制度。不过,此事关乎国家根本,兹事体大,还需与朝中大臣们广泛商议,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朱雄英心中一阵狂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但他仍强自按捺,连忙谢恩道:“多谢皇爷爷信任!孙儿定当竭尽全力,与大臣们妥善商议,确保科举革新得以顺利推行,不负皇爷爷的殷切期望。”
随后,朱雄英便雷厉风行地紧锣密鼓筹备起科举革新的各项事宜。他迅速召集了礼部、吏部、翰林院等相关部门的一众官员,在文华殿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意义非凡的廷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