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永平传承德,新君启宏程(2 / 2)

“雄英啊,”朱标轻声呼唤,声音中满是慈爱与期许,仿佛春日里温暖的阳光,“这皇位不久后便要交到你的手上了。”他缓缓站起身来,目光望向窗外那宏伟壮丽的皇城,那是大明权力的核心,也是责任的象征,“这江山得来实在不易,太祖高皇帝戎马一生,南征北战,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九死一生,才打下这片锦绣河山。朕在位虽短,却也日夜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辜负了太祖的嘱托与天下百姓的殷切期望。”

朱雄英跪地,挺直脊背,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如同燃烧的火炬:“儿臣定当铭记父皇教诲,不负您与皇爷爷的期望,定将这江山社稷守护好,治理得繁荣昌盛。”

朱标欣慰地点点头,走上前轻轻扶起朱雄英,又再三叮嘱道:“你皇叔朱棣,你舅老爷蓝玉,皆乃我大明的栋梁之才,他们久经沙场,谋略过人,是不可多得的豪杰。如今他们既已表态支持你,你定要善用他们的才能,让他们为我大明的边疆安稳贡献力量,保境安民。徐允恭虽掌文官,却深谙兵事,当年随你皇爷爷平定江南时,便屡出奇谋,立下赫赫战功;李景隆承中山王爵,治军严谨整肃,麾下将士令行禁止;常家兄弟更是将门虎子,有他们镇守边关,朕便不愁胡虏来犯,边疆可保无虞。至于盛镛、盛铭兄弟,他们与你一同长大,曾在马背上护你躲过三次刺杀,是你最忠诚的伙伴与卫士,今后宫中禁卫,你尽可放心交托于他们,他们定会用生命守护你的安全。”

朱雄英认真地点点头,将父亲的每一句话都牢记于心:“儿臣明白,定当重用皇叔和舅姥爷,还有诸位勋贵大臣,保我大明边疆无虞,朝堂安定,百姓富足。”

终于,永平元年八月十五这一天,应天城迎来了万众瞩目的历史性时刻。破晓时分,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百姓们便早早地聚集在街道两旁,他们身着盛装,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期待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新君的憧憬与希望。从皇城到主要街道,早已被清扫得一尘不染,道路两旁站满了手持长枪的禁军,他们身姿挺拔,如同威严的战神,又似一座座巍峨耸立的山峰,庄严肃穆地守护着这场神圣而庄重的仪式。

皇宫之内,香烟袅袅升腾,悠扬的钟声在皇城上空悠悠回荡,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传承。朱标身着华丽无比的龙袍,每一步都迈得沉稳而庄重,仿佛在丈量着大明的历史与未来。他的身后,朱雄英身着太子服,神色肃穆,步伐坚定地紧紧跟随其后。父子二人沿着长长的台阶,缓缓走向奉天殿的最高处,两侧文武重臣按班列阵,场面宏大而震撼——蓝玉身披九章衮服,甲胄外罩金丝绣龙披风,威风凛凛,位列武将之首;徐允恭青衫素服,手持笏板,儒雅端庄,率文官恭立;李景隆、徐增寿各领京营卫卒,铠甲锃亮如镜,刀枪如林,寒光闪烁;盛镛、盛铭兄弟则率领亲军卫精锐,布成雁翎阵拱卫台阶,他们腰间佩刀在晨光的照耀下划出一道道银色的弧线,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杀气。

在奉天殿的最高处,朱标缓缓转过身,双手捧着象征皇权的玉玺,那玉玺在日光的照耀下,散发着神秘而威严的光芒,仿佛凝聚着大明历代先辈的智慧与力量。朱标凝视着手中的玉玺,思绪万千,仿佛看到了大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随后,他郑重地将玉玺交到朱雄英手中。

“朕今日将这江山社稷托付于你,”朱标的声音饱含深情与期望,仿佛是在传递一份跨越时空的使命,“你要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盛世,让我大明的光辉照耀四方,泽被苍生。”

朱雄英跪地叩拜,额头触地,无比虔诚:“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重托,以仁治国,让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

随后,朱雄英站起身来,转身面向满朝文武和宫外翘首以盼的百姓。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地宣布:“自今日起,改元承德!朕定当以仁治国,承先辈之志,德泽天下!”

随着新君的宣告,鞭炮齐鸣,声震九霄,那声音仿佛要冲破天际,向整个天下宣告新时代的到来。皇城内外一片欢腾,百姓们欢呼雀跃,喜悦的浪潮如汹涌的波涛,迅速席卷了整个应天城。这一刻,新的时代正式开启,朱雄英肩负着先辈的期望与天下百姓的福祉,踏上了治理国家的伟大征程。而盛镛、盛铭兄弟率领的亲军卫,如影随形地守护在新君身侧,成为这改天换地时刻中,最沉默却最坚实、最可靠的守护者。

朱雄英登基后,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与睿智,仿佛天生便是为了治理天下而生。他首先任命徐允恭为内阁首辅,兼掌五军都督府协理,将军政要务委以重任。徐允恭博闻强识,对治国安邦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与朱雄英时常在御书房中彻夜长谈,深入探讨国家大事,精心制定治国方略,每一个决策都深思熟虑,力求尽善尽美。他们决定先从民生入手,因为他们深知,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在军事上,朱雄英将蓝玉擢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总领全国军事,赋予他极大的权力与信任。蓝玉果然不负所望,以雷霆手段整肃卫所军制,他雷厉风行,改革弊端,将常遇春留下的“忠武军”旧部扩编为中央禁军,使其成为拱卫京师、震慑四方的核心军事力量。他又奏请调李景隆的南军精锐镇守九边,加强北方边境的防御力量,使得北方防线固若金汤。常升在辽东筑城屯田,实行军屯制度,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草问题,还将女真各部收为羁縻卫所,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与管理;常茂在山东训练水师,沿海设立烽火台,建立起了完善的海防体系,倭寇闻风丧胆,不敢轻易来犯。而盛镛、盛铭兄弟则将亲军卫打造成直属皇帝的“影子部队”,他们白日随驾左右,如忠诚的卫士,时刻警惕着任何潜在的危险;夜间轮值禁宫,确保皇宫的安全万无一失,甚至在朱雄英批阅奏章时,二人也会亲自检查每一份文书的封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隐患,确保皇帝的安全与政令的畅通无阻。

朝堂之上,朱雄英广开言路,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他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每周他都会定期召开朝会,与大臣们共同商议国家大事,无论是朝堂上的激烈争论,还是私下里的促膝长谈,他都耐心倾听,认真思考,然后做出明智的决策。他还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选拔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官员担任监察御史,赋予他们监察各级官员的权力,严厉打击贪污腐败现象。一时间,朝堂上下风气焕然一新,官员们兢兢业业,奉公守法,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朱雄英深知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它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根基。他大力推崇儒家思想,认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准则。他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学校,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村,都能看到新建学校的身影;他鼓励学子们读书求学,亲自选拔优秀的教师,为学校提供充足的经费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每一个学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还组织文人学士编纂大型典籍,希望能将大明的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在他的倡导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的热潮。无论是在书声琅琅的学府,还是在宁静的乡村私塾,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种学术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大明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新皇登基,虽在初期遭遇了一些小的波折,但总体上一切顺利,如同扬帆起航的巨轮,在历史的长河中稳步前行。朱雄英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皇位上逐渐站稳了脚跟。他以仁治国,关注民生,重用贤才,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他的统治下,“承德”时代的辉煌篇章徐徐展开,成为了大明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后世所铭记,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奋斗。而蓝玉、徐允恭、盛镛、盛铭等开国勋贵的支持,更如铜墙铁壁般,为新政权筑牢根基,让朱元璋与朱标的理想,在“承德”元年的秋光里,正悄然绽放出崭新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