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筹谋(1 / 2)

五更天的黑暗浓稠如凝固的沥青,将巍峨的紫禁城重重包裹。文华殿的青铜巨钟骤然炸响,钟身泛起的震颤如同雷霆滚过天际,惊得檐角栖鸦扑棱棱振翅而起,黑压压的鸟群掠过宫墙,在朦胧的夜色中划出一道道诡异的弧线。朱高炽裹紧玄色官袍,怀中那摞泛黄账册的边角已被岁月磨得毛糙,疾行时袍角扫过覆着薄霜的青砖回廊,惊起细碎冰晶簌簌而落,在灯笼昏黄的光晕里折射出冷冽的光芒。他鼻梁上的水晶镜片很快蒙上白雾,呵出的白气与寒夜交融,将远处早朝的剪影晕染得愈发虚幻朦胧,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残卷。

自受封文华殿大学士以来,这间逼仄的值房便成了他无声的沙场。卯初梆子声未歇,朱高炽便已端坐案前,骨节分明的手指在算盘上翻飞。算珠清脆的碰撞声与更漏的滴答声交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构成了独属于他的朝堂韵律。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间,最上层的漠北军屯秋报压得舆图微微发皱,三十万石粮草的转运路线在纸上蜿蜒如跳动的血管,却在宣府卫处突然凝滞——漕粮已滞留七日,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在朱高炽眼中却如同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火药桶。他的拇指无意识摩挲着宣纸边缘,那里已被反复翻阅得发毛,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即将到来的风暴。每一次指尖划过纸张的触感,都像是在触摸帝国庞大身躯上的脉搏,而此刻,这脉搏显然出现了异常的滞涩。

\"学士大人,刑部送来昨日查抄御史台的清单。\"书吏的通报惊破死寂。朱高炽接过卷轴的瞬间,冷冽的檀香味扑面而来,泛黄宣纸上墨迹未干,\"鞑靼金器二十箱江南漕银三万两\"的条目刺得他瞳孔微缩。这些数目惊人的财物,不知沾染了多少人的鲜血,又牵扯着怎样复杂的利益纠葛。他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御史台那座威严建筑背后的阴暗角落,那些明争暗斗、权钱交易的画面如同走马灯般闪过。而当\"燕王府长史李平通敌\"的字样跃入眼帘时,袖中算珠突然发出细微碰撞,他的指尖在羊皮纸上碾出深深的褶皱。李平的名字像根淬毒的银针,瞬间扎进他记忆深处——出征前蓝玉从辽东寄来的密信中,曾隐晦提及胡惟庸虽死,但余孽仍在朝堂暗处蛰伏。如今看来,这些蛰伏的毒蛇,终于开始吐信了。他不禁握紧拳头,心中暗自思量,这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巨大的阴谋网络。

与此同时,御书房内鎏金兽首香炉青烟袅袅,盘旋上升的烟雾在宫灯下投出诡谲的阴影。朱雄英的目光如鹰隼般死死钉在西域舆图上,眼神中透着焦虑与警惕。哈密卫的八百里加急文书静静躺在案头,火漆封印的焦痕尚未完全冷却,仿佛还带着边关将士急促的呼吸。吐鲁番汗国的骑兵在嘉峪关外游荡的消息,让曾经驼铃悠扬、商贾云集的丝绸之路陷入死寂。案头朱砂笔圈出的哈密城,宛如棋盘上最危险的弃子,随时可能被敌方吞噬。朱雄英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案,在舆图上划出一道道无形的防线,每一下敲击都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敲响战鼓。他深知,西域不仅是贸易的通道,更是帝国西部的屏障,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陛下,蓝玉将军已至午门。\"盛镛的通报让帝王手中的朱砂笔猛然一顿,宣纸上晕开大片暗红墨渍,如同滴落在地图上的鲜血。朱雄英望着舆图上蓝玉的职权范围——太子太师、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这些沉甸甸的头衔,如同压在朝堂天平上的砝码,让整个局势愈发微妙。这位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的征服者,手握帝国最精锐的铁骑,既是边疆的定海神针,也是帝王必须时刻警惕的存在。他的忠诚,如同悬挂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不得不防。朱雄英不禁想起太祖皇帝留下的训诫,对功臣既要重用,又要防范,此刻,这句话在他心中回响得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