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平定草原(2 / 2)

义学的第一堂课在卯时开课。陈寿年捧着《千字文》走上讲台,却发现课桌是用炮弹箱改的,每张桌上都摆着明军士卒送的石墨与羊皮纸。阿鲁台坐在前排,怀里抱着不知谁送的布老虎,正用炭笔在羊皮纸上画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当童声第一次在草原上响起时,正在给战马梳毛的明军士卒纷纷驻足,他们听见了久违的乡音,也听见了陌生的奶香。远处的牧马人勒住缰绳,看着校舍上飘扬的\"明\"字旗,忽然用蒙语唱起古老的歌谣,歌声与书声交织,在晨雾中酿成奇妙的和弦。

并非所有部落都臣服于文明的感召。乃蛮部老首领塔尔忽台带着部众退入阿尔泰山,其据守的关隘曾是当年王保保的屯兵处,易守难攻。朱雄英却禁止朱棣强攻,只命人送去三样东西:一坛江南的桂花酿、一柄刻着《出塞曲》的汉剑、一卷用蒙古文抄写的《蒙古源流》。\"告诉塔尔忽台,\"他指着地图上蜿蜒的长城,\"大明的剑可以刻字,也可以劈柴;酒可以祭天,也可以敬友。\"

五日后,塔尔忽台的长子带着二十名贵族子弟来到大营。年轻人的皮靴上沾着雪粒,却在见到朱雄英时,依照蒙古传统献上哈达:\"父汗说,愿以子弟为质,换得通商之权。\"朱雄英赐给他一件蜀锦裁的长袍,衣襟处用金线绣着展翅的草原雄鹰,下摆却巧妙地绣着汉字\"和\"。\"回去告诉你父汗,\"他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明日我会派铁矿工匠进山,再送你们二十车《齐民要术》。\"当晚,阿尔泰山下燃起通明篝火,乃蛮部的牧民们第一次吃到用铁锅烹煮的小米粥,粥里还混着明军送的葡萄干。

九月末,克鲁伦河畔的冬小麦出苗了。朱雄英踩着新翻的黑土巡视屯田,只见嫩绿的麦苗顶着霜花,在风中轻轻摇曳。阿鲁台带着义学弟子们蹲在田垄间,一边拔除杂草,一边背诵《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的童声与远处马群的嘶鸣应和,竟比胡笳更悦耳。陈寿年掀起田边的草帘,露出底下整齐码放的典籍,每本书都用防水的羊皮重新装订过,《孝经》蒙文译本的扉页上,不知哪个孩子画了只歪歪扭扭的小羊,旁边注着\"羔\"字。

\"陛下,您看!\"阿鲁台忽然指着天空大喊。南飞的雁群正掠过义学屋顶,在湛蓝的天幕上排成\"人\"字,雁鸣声声,竟与孩子们的读书声节奏相合。朱雄英望着雁群,忽然想起皇祖父在凤阳开设的义学,想起自己在文华殿第一次背诵《大学》的情景。\"传朕旨意,\"他弯腰拾起一株麦苗,麦苗根部还沾着冻土,\"每座义学旁都要种三棵桑树、五棵槐树。桑树三年可养蚕,槐树十年能作栋梁。\"朱棣站在一旁,望着侄儿被风吹乱的发丝,忽然想起北平府学的槐树下,长子朱高炽捧着《贞观政要》细读的模样,虎目竟有些发热——他终于明白,这场御驾亲征不是终点,而是文明远征的起点。

暮色漫过草原时,各部落的篝火次第燃起。朱雄英坐在帐前,听着远处义学传来的\"人之初,性本善\",忽然命宦官取来古琴。琴弦拨动间,《关山月》的旋律混着烤羊肉的香气、新翻泥土的腥甜,飘向正在教蒙古妇人纺织的明军眷属,飘向给孩童演示农具的工匠,飘向渐渐沉入夜色的狼居胥山。这一曲不再是铁血的战歌,而是文明的牧笛,在漠北的秋风中,为这片亘古蛮荒的土地,吹奏出属于大明的平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