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奉天殿……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威严依旧。他的脸上带着一丝丝淡淡的笑容。似乎有一些期待。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殿内渐渐安静。
大臣们山呼万岁。
朱元璋简单明了地宣布:“从今日起,所有官员的奏折必须遵守三句话原则,第一句,要直接指出问题;第二句,要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第三句,说明可能出现的后果。”“谁若敢做不合规的奏折,第一页见不到三句话,直接拉出去打一十大板。”
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异常紧张,各位大臣开始窃窃私语,纷纷议论着这项新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许多人开始担心自己是否会因为奏折不合规而收到惩罚。
有人甚至猜测这是否是朱元璋借此削弱文官集团的权利。
甚至有人怀疑是不是皇太孙朱雄英的手手笔,朱雄英空着的位置,似乎打消了一些大臣的疑虑。
就在这时,吏部尚书詹徽站了出来,面色凝重,声音坚定地说道:“陛下,微臣恭敬地认为,这项新政虽有其良苦用心,但却可能导致奏折内容的简化,甚至使得官员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不得不牺牲细节与深度。”
他继续说道:“奏折的内容往往涉及到国家大事,问题的复杂性不容小觑。若仅仅用三句话来概括,恐怕难以全面反映事情的真相,甚至可能导致误解与错误决策。微臣担心,这样的做法会使得官员们在奏折中不得不迎合陛下的要求,而忽视了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朱元璋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眼中闪过一丝怒火。他冷冷地看着詹徽,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詹徽,你可知我为何要推行此项新政?我希望的是简化奏折,减少冗长的文字,直面问题,迅速提出解决方案,而不是在浪费时间看你们咬文爵字!”
詹徽见状,心中一紧,但仍不甘示弱,继续辩解:“陛下,微臣并非反对简化奏折,而是希望在简化的同时,能够保留必要的细节与背景信息。若只求简洁,恐怕会导致决策失误,甚至影响国家的治理。”
朱元璋的怒火愈发高涨,他拍案而起,声音如雷:“你这是在质疑朕的决策!难道你认为朕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吗?我设立此项新规,正是为了让你们这些官员更加高效,若你们连三句话都写不好,何以为国效力?”
朝堂上,众大臣纷纷低下头,生怕被卷入这场风波。詹徽心中虽然不甘,但也明白此时再争辩只会惹怒皇上,便默默退回了队伍中,心中却暗自思索着如何在这项新政下生存与应对。
朱元璋的怒火未消,他环视四周,继续说道:“从今日起,所有奏折必须遵循此原则,若有不合规者,必将严惩不贷!切勿再让我失望!”
朱元璋继续说道:“另外,还有一件事,既然你们的奏折精简了,那就不需要使用那么多的纸张了,故明日开始所有人纸张供应减半……从今往后,所有奏折、文书、报告等一切书面材料,必须在规定的纸张数量内完成。”
大殿内一片寂静,众大臣面面相觑,心中充满了疑虑与不安。虽然没有人敢于当场反对,但也没有人表示赞同。大家都知道,纸张的减少意味着他们在撰写奏折时必须更加谨慎,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完整性。
然而,面对朱元璋的威严,众人都不敢轻易发声。大臣们心中虽然有诸多不满,但在皇权的压迫下,他们只能选择沉默。朱元璋环视四周,见无人发言,心中暗自得意,继续说道:“我希望你们能够在有限的纸张上,提出更为精准的意见与建议。
朱元璋手段相当的强硬,根本不给大臣们讨论的机会直接一锤定音。
随着一声“退朝”,众大臣纷纷走出奉天殿……
众大臣敢怒不敢言……
而此时……
朱雄英才刚刚醒……
朱雄英心想:是不是要让爷爷以后把早朝推迟,睡眠不足哪有精力处理国家大事……
虽然现在朱雄英搬到了东宫,之前在后宫跟随他伺候的丫鬟小菊被他要了过来……
别想歪,是朱雄英习惯了小菊的伺候,读者老爷想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