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应天府……
紫禁城金銮殿内。
文武百官身着庄重朝服,整齐列班。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缓缓扫视着下方臣子。
他清了清嗓子,声若洪钟般宣布:“昨日,边关传来消息,大喜讯。咱大孙大破鞑靼,鞑靼与瓦剌合兵十万,如的瓦剌和鞑靼今死的死,降的降。咱大孙杀的鞑靼与瓦剌没办法,只得割地、赔偿,使得我大明边境线往北推进了上千里!”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沸腾。
文官们率先反应过来,纷纷撩起袍角,整齐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太孙殿下天赋异禀,谋略过人,实乃我大明之福,此皆陛下教导有方!”
礼部尚书林源声音都因兴奋而微微颤抖:“此乃天赐大捷,皇太孙殿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昭告天下,让四海八荒皆闻我大明国威,见识皇太孙之风采!”
武将们也不甘示弱,一个个眼中闪烁着炽热光芒,握拳行礼,难掩钦佩之色。
常升满脸豪情,大声说道:“皇太孙殿下年纪虽轻,却用兵如神,指挥若定。此次大捷,将我大明军威彰显得淋漓尽致。末将在军中听闻皇太孙调兵遣将,巧妙布局,实乃我等武将之楷模。末将愿率部追随皇太孙,前往新拓之地,镇守边疆,为大明开疆拓土!”
朱元璋听着臣子们的称颂皇太孙,脸上没有一丝不快,全是欣慰的笑容,说道:“此乃我大明将士用命,更是皇太孙勤勉聪慧、能力卓绝所致。然边疆虽胜,亦不可懈怠。割地之事,需尽快派人去接收,稳固我大明疆土。”
这时,内阁朱高炽恭敬出列,拱手说道:“陛下圣明。此次大捷,皇太孙殿下功不可没,不仅扬我国威,更可借此机会,在新拓之地设立卫所,移民屯田,将大明根基深深扎下。只是,这卫所官员的选派,需谨慎考量。官员不仅仅需要懂得明生,还要能处理好边境的民族问题,军略最好也要有涉及。”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坚定:“此事就交由你与吏部商议,务必选派得力之人。至于边关防务,咱对咱大孙信心十足,他既有大破敌军之能,定能妥善安排,保我边疆安稳,朕无需插手。”
朝会结束后,官员们三三两两走出朝堂,仍在热烈地热议着这场大捷。
然而,在这一片欢庆之中,也有几人面色凝重,心怀别样心思。
在京城的一处隐秘府邸内,几个身影围坐在一起,低声交谈。“此次大捷,朝堂局势怕是要大变了。皇太孙锋芒毕露,现在羽翼丰满,我们的计划,得重新斟酌。”
一人皱着眉头,满脸忧虑地说道。“别急,现在的皇太孙如今风头正盛,切不可贸然行事。”
另一人目光闪烁,神色谨慎,压低声音回应道。
又是两日后,朱雄英正与将领们商讨新一年的边防部署,帐外亲兵匆匆入内,呈上一封盖有皇家印玺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