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一个,‘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朱允炆笑着说道,可话一出口便有些后悔,眼下母族的事情让他实在没多少心思玩乐,可话已出口,也只能勉强维持着笑容。
朱雄英略一思索,便大声回答:“是‘告’字!”众人纷纷鼓掌叫好。
大年初一,天还未亮,悠扬的钟声便在宫中悠悠响起。朱元璋再次换上朝服,前往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贺。文武百官身着规整的朝服,整齐地排列在殿外的广场上。他们手持笏板,依次向朱元璋行礼,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愿陛下新岁安康,大明国泰民安。”
随后,宫中举行了盛大的赏赐仪式。朱元璋命人将早已准备好的赏赐一一发放给百官。赏赐的物品丰富多样,有金银财宝、绸缎布匹,还有珍贵的书籍和文房四宝。得到赏赐的官员们纷纷跪地谢恩,感激皇帝的恩赐。
新年期间,宫中的欢乐仍在持续。宫女们在花园中玩起了斗草的游戏,她们手中拿着各种奇花异草,相互比试,看谁的花草更独特、更坚韧。太监们则组织了一场舞龙舞狮表演,舞龙者们手持龙身,上下翻腾,那巨龙仿佛活了过来,在空中蜿蜒游动;舞狮者们则身手矫健,将狮子的神态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时而摇头摆尾,时而跳跃嬉戏,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但在这一片欢乐祥和的背后,朝堂之下却暗流涌动。江南士族与淮西勋贵之间的矛盾,因为朱雄英被立为皇太孙一事,变得更加微妙复杂。江南士族中的一些人,因吕本是朱允炆的外公,再加上朱允炆性格温和、喜好读书,本对他寄予厚望,如今这一计划落空,心中难免有些不甘;而淮西勋贵们则坚定地支持朱雄英,他们深知朱雄英一旦登基,对自己的势力发展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朝堂之上,御史中丞刘德,出身江南士族,在一次朝会上,突然出列,奏道:“陛下,臣听闻朱雄英殿下虽聪慧,但年纪尚小,如今立为皇太孙,是否为时尚早?臣以为,应多观察几年,再做定夺。”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常茂,不仅作为淮西勋贵的代表,而且是朱雄英的舅舅,立刻站出来反驳:“刘御史,皇太孙聪慧仁孝,早已深得陛下喜爱,如今册立,乃顺应天命,你为何无端质疑?”
刘德脸色一沉,却仍坚持道:“臣只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并无他意。”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争论的大臣们,心中暗自思忖:这朝堂上的争斗,怕是因为这皇太孙的册立,要愈演愈烈了。但他并未立刻表态,只是淡淡地说:“此事朕已决定,无需再议。”
朱标得知此事后,担心朱雄英心中忧虑。毕竟即将被册立为皇太孙,这不仅是无上的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而朝堂上的纷争,很容易让他感到迷茫与不安。朱标径直来到了朱雄英的房间。
“雄英。”朱标走进殿内,看到朱雄英正坐在案前沉思,轻声唤道。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又问道:“雄英,爹来了,可是有心事?”
朱雄英走到朱标面前,跪地说道:“父亲,朝堂上因为我被立为皇太孙一事争论不休,雄英不知该如何是好。”
朱标起身,将朱雄英扶起,拉着他坐到一旁,语重心长地说:“雄英,这是你成为皇太孙必须经历的。你要明白,你肩负的是大明江山的未来,切不可因这些争论而乱了心神。”
朱雄英抬起头,眼中满是疑惑:“可是爹,孩儿该怎么做呢?”
朱标看着朱雄英,目光坚定:“你只需做好自己,勤奋学习治国之道,修身立德。朝堂上的纷争,父亲和皇爷爷自会处理。你要相信,只要你有能力、有担当,天下臣民自会信服。”
朱雄英听后,心中渐渐有了方向,他点了点头:“雄英明白了,多谢父亲教诲。”
朱标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记住,未来的路还很长,你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朱雄英告别朱标后,心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自己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为日后继承大统做好充分准备。
洪武十六年的宫中新年,在一片欢乐与纷争中悄然落幕。朱雄英站在命运的新起点上,望着紫禁城的红墙黄瓦,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坚定。他知道,等待他的,将是无数的挑战与机遇,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肩负着大明江山的未来,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