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明簏之战1(1 / 2)

洪武十九年,暮春的风裹挟着南疆独有的潮热,悠悠拂过云南这片刚归入大明版图不久的土地。山峦叠嶂间,荒芜的村落、残损的城墙,无一不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路边,几株不知名的野花在风中瑟瑟发抖,试图为这片饱经沧桑的大地增添一丝生机,却被那弥漫不散的肃杀之气衬得愈发单薄。田间地头,百姓们面容憔悴,眼中满是惶恐与不安,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只求能在乱世中寻得一丝安宁,此刻却只能望着远方,翘首以盼着和平的曙光降临。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应天府奉天殿内,气氛凝重如铅。雕梁画栋之间,香烟袅袅升腾,那细腻的烟雾在大殿中缓缓缭绕,却无法驱散弥漫在每一寸空气中的压抑氛围。殿内的巨大红柱上,金龙雕刻栩栩如生,张牙舞爪,似在守护着这至高无上的皇权,又似在为即将到来的决策而隐隐不安。

朱元璋身着明黄衮龙袍,端坐在巍峨龙椅之上,袍上的金龙刺绣在摇曳的烛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仿若随时都会腾空而起,翱翔九天。他剑眉紧蹙,眉心处拧成一个深深的“川”字,深邃的眼眸中射出锐利的光芒,仿若能穿透这层层宫墙,洞察千里之外云南的风云变幻。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都记录着他从一介布衣到开国皇帝的艰辛历程,如今面对西南边疆的危机,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久经沙场的坚毅与决绝。

下方,太子朱标神色忧虑,双手捧着沐英从云南加急送来的军情奏折,那薄薄的纸张,此刻却似有千钧之重,压得他的手臂微微颤抖。朱标微微抬起头,望向朱元璋,脸上满是焦急与无奈:“父皇,麓川逆贼思伦法,实在是胆大包天!先悍然攻打景东,如今又进犯摩沙勒寨、定边,这分明是公然挑衅我大明的无上威严!”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颤抖,眉头紧锁,尽显对局势的忧心忡忡。朱标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心怀天下,以仁治国的理念早已深入他的骨髓,此刻看着西南百姓身处战火,他心急如焚。

朱元璋尚未开口,朱雄英身姿挺拔,大步向前,身上的锦袍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摆动,绣着的精美花纹在烛光下熠熠生辉。他恭敬地行了一礼,而后坚定地说道:“皇爷爷,孙儿以为,这一仗,是非打不可。麓川虽偏居一隅,势力看似弱小,但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朱雄英双目炯炯有神,熠熠生辉,他饱读经史子集,又常关注朝中局势,深知这场战争的胜负,不仅关乎当下的领土完整与主权尊严,更深远地影响着未来大明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走向,牵一发而动全身,“若不趁此时机彻底将其压制,日后云南众多少数民族部落见此情形,难免会心生异志。如此一来,我大明西南边陲的稳定将岌岌可危,民族融合的大业更是难上加难。”朱雄英作为一个后世的人,明白这一仗的对后世西南民族融合的重要性。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之光:“雄英所言,正合朕意。标儿,我大明刚刚平定云南,根基尚未稳固,此时若稍有示弱,又该如何镇抚四方蛮夷?这一仗,不但要打,还要打出我大明的赫赫威风,让四方蛮夷皆闻风丧胆!”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旷的奉天殿内回荡,仿若洪钟鸣响,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朱标微微皱眉,内心仍在权衡利弊,踌躇不定。他深知父皇与朱雄英的良苦用心,可滇东的乱局与麓川的战事,在他心中犹如天平两端,难以抉择。“儿臣明白父皇与雄英的良苦用心,只是如今滇东地区亦有小规模叛乱。若再与麓川全面开战,兵力分散不说,粮草的供应也恐成棘手难题。”朱标缓缓说道,语气中满是忧虑,作为太子,他每日都在为天下苍生的福祉而忧心,每一个决策都思虑周全,不敢有丝毫懈怠。滇东的叛乱虽规模不大,但却如同一颗定时炸弹,让他无法忽视。

朱雄英向前一步,目光坚定地看向朱标,诚恳地说道:“爹,滇东之乱,虽不可忽视,但与麓川之事相比,轻重缓急,一目了然。麓川之患,犹如心腹大患,若不及时根除,恐成燎原之势。而滇东之乱,不过是癣疥之疾,只需派遣一支精锐之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便可平定。”朱雄英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与自信,“孙儿听闻,沐英伯伯在云南威望颇高,麾下将士也皆是精锐。若能先集中兵力对付麓川,待麓川平定之后,再回师滇东,定能事半功倍。”朱雄英对局势有着清晰的判断,他深知沐英在云南的影响力,相信沐英定能不负众望。

朱元璋微微点头,补充道:“雄英所言有理。朕听闻,云南当地的一些土司,如今也在观望局势。若我们此时不果断出兵,那些心怀不轨的土司,必定会以为我大明软弱可欺,纷纷效仿麓川,到时西南局势,将更加难以收拾。”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作为开国皇帝,他一路从血雨腥风中走来,深知威严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那些土司在边疆地区拥有一定的势力,他们的态度关乎着西南地区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