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北伐抉择(1 / 2)

洪武二十一年,辽东大地在秋风轻抚下,一片祥和。纳哈出率部归降的消息,恰似一阵春风,迅速传遍大明每一寸土地。不费一兵一卒,辽东稳稳纳入大明版图,大明的疆域愈发稳固,国势蒸蒸日上。

奉天殿内,气氛庄严肃穆。朱元璋身着绣满金龙的华丽龙袍,身姿笔挺,负手而立。他深邃的目光透过雕梁画栋,坚定不移地望向北方。北元,这个曾经称霸草原的强大政权,如今虽已走向衰落,可在朱元璋心中,它仍像一根尖锐的芒刺,深深扎在心头。他深知,只要北元尚存一日,大明的边疆便永无安宁之日。唯有彻底将其荡平,才能保大明江山千秋万代永固,让子孙后代尽享太平盛世。

“北元一日不除,咱就寝食难安呐。”朱元璋低声喃喃自语,声音虽不大,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坚定决心。

待冯胜、傅友德班师回朝,朱元璋片刻未耽搁,即刻宣太子朱标与皇太孙朱雄英至文华殿。文华殿内,烛火轻轻摇曳,昏黄的灯光柔和地映照着三人神情严肃的面庞。朱元璋稳稳坐在主位上,微微仰头,声若洪钟般说道:“今日召你们前来,是想听听你们对北伐北元主帅人选的看法。”他目光如炬,锐利地在朱标和朱雄英身上来回扫视,仿佛要从他们的眼神中探寻出最为完美的答案。

朱标恭敬地向前迈出一步,郑重行了一礼,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当下宋国公冯胜与颍国公傅友德刚收复辽东,我军士气正旺,犹如燃烧的烈火,势不可挡。正应乘此余威,直捣黄龙,一举剿灭北元残部。儿臣举荐宋国公、颍国公与永昌侯蓝玉挂帅出征。此三人皆是我大明的杰出良将,有他们领军,必定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朱标言辞恳切,眼中满是对胜利的热切渴望。

朱元璋微微点头,将目光转向朱雄英,问道:“雄英,你意下如何?”

朱雄英神色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地答道:“孙儿举荐永昌侯蓝玉为主将。”他的声音清脆悦耳,却又沉稳有力,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睿智。

“哦?说来听听。”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浓厚的兴味,他对这个寄予厚望的好大孙,此刻满心期待他能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独到见解。

朱雄英条理清晰地阐述道:“宋国公与颍国公皆是开国元勋,战功赫赫,声名远扬。如今又收复辽东,风头一时无两。若再立大功,恐怕朝廷无更高赏赐,唯有封王。然而封王之事,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朝廷的纲纪,干系重大,不可轻易决定。而永昌侯蓝玉正值壮年,智勇双全,且尚未立下如此显赫大功,正是急需建功立业、可堪大用之时。以他为主将,既能确保战争胜利,又能激励年轻将领奋进,为我大明培养更多栋梁之才,实在是最佳人选。”朱雄英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眼神坚定而自信,透着胸有成竹的气势。

朱元璋闻言,不禁开怀抚掌大笑,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赏:“好!不愧是我的好大孙,所思所想竟与咱不谋而合。蓝玉这小子,虽有时行事鲁莽冲动,却天生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是个打仗的奇才。就这么定了,若他此番能荡平北元,咱给他一个国公。来人!传朕旨意,就说太子朱标与太孙朱雄英力保蓝玉为北伐大将军!”朱元璋的笑声爽朗豪迈,在殿内久久回荡,充满了对未来胜利的十足信心。

稍作停顿,朱元璋又问道:“此次冯胜、傅友德二人立下大功,该如何赏赐?”

朱标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儿臣以为,可封宋国公为太子太师,使其辅佐东宫,彰显皇恩浩荡。宋国公阅历丰富,经验老到,定能为儿臣和东宫众人带来诸多宝贵教诲。颍国公傅友德,可封其子傅让为太孙少詹事,协助增寿,打理太孙诸事,如此既赏其功,又能为雄英添一得力臂膀,助力雄英日后成就大业。”朱标考虑周全,每一句话都透露着对大明未来的长远规划与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