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年,辽东局势恰似暴风雨前夕的海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危机四伏。应天府的皇宫之内,沉重的氛围仿佛一层密不透风的幕布,沉甸甸地笼罩着每一个人。
朱元璋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身姿挺拔却难掩眉宇间的忧虑。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眼前巨大的辽东地图上,眼神中透露出对天下苍生的深切关怀。作为一国之君,他深知战争一旦全面爆发,辽东大地必将沦为人间炼狱,百姓们将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份悲悯与责任,如同千钧重担,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令他寝食难安。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先行尝试劝降纳哈出,为苍生谋取一线生机,让和平的曙光能够早日照耀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
在反复权衡诸多因素之后,朱元璋最终选中了乃刺吾作为劝降使者。乃刺吾曾经是纳哈出麾下的得力干将,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不幸被俘,之后归降了明军。他对纳哈出的脾性、行事风格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都了如指掌,或许能够凭借着往昔的情谊,打动纳哈出,让他放下手中的武器,归顺大明。
乃刺吾领命之后,怀揣着朱元璋的劝降书信,跨上一匹矫健的骏马,快马加鞭地朝着纳哈出的营地飞驰而去。一路上,风声在耳边呼啸而过,他的心情却如乱麻般复杂难明。往昔在纳哈出麾下效力的日子,那些并肩作战的场景、那些共同经历的风雨,如同走马灯一般在他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如今身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自己竟要去劝说昔日的主公投降,这其中的滋味,实在是百般陈杂,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当乃刺吾踏入纳哈出的营地时,纳哈出正在营帐中苦苦思索应对明军的策略。听到卫兵的通报,他先是猛地一怔,手中的笔不自觉地停了下来,随即心中涌起一股极为复杂的情绪。曾经那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下属,如今却站在了对立的阵营,这种身份的巨大转变,让他一时之间难以接受。但他还是强压下内心的波澜,缓缓下令让乃刺吾进来。
乃刺吾稳步走进营帐,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说道:“纳哈出将军,好久不见。”纳哈出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炬,上下打量着他,眼神中既有惊讶,也夹杂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愤怒:“乃刺吾,你竟然背叛我,投靠了明军!”乃刺吾赶忙上前一步,急切地解释道:“将军,我并非背叛。如今大明崛起,这是天下大势所趋,无人能够阻挡。我是为了让百姓不再遭受战争的苦难,为了能让天下迎来太平盛世,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而且,朱元璋陛下宽厚仁慈,心怀天下,他派我来,是希望将军能够顺应这浩浩荡荡的大势,归降大明,从而避免一场不必要的残酷战争。”
纳哈出听后,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他内心十分清楚,明军实力强劲,自从双方对峙以来,明军所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和高昂士气,如同两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感到压力如山。但他身为北元的重要将领,战功赫赫,威名远扬,要他就这样轻易地投降,实在是心有不甘,那多年来积累的尊严和对北元的忠诚,让他难以割舍。他沉默了许久,缓缓说道:“你先把书信留下,让我考虑考虑。”
乃刺吾离开后,纳哈出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他一方面担心如果继续抵抗下去,自己的军队必将遭受重创,无数将士的性命将不保,那一幕幕惨烈的战争场景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另一方面,他又实在放不下自己的尊严和对北元的忠诚,那是他多年来坚守的信念和荣誉。为了摸清明军的虚实,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派使者前往冯胜军中献马,实则是去刺探军情。
使者完成任务后,匆匆赶回,如实禀报:“将军,明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军营戒备森严,巡逻的士兵井然有序,各项物资储备充足,兵器锋利,粮草堆积如山,我们恐怕不是他们的对手。”纳哈出听后,心中猛地一沉,意识到继续抵抗或许只是徒劳无功,只会白白牺牲更多将士的生命,让更多的家庭破碎。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他终于下定决心,与明军商讨投降事宜。
此时,应天府皇宫内,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中,朱元璋召集了太子朱标、皇太孙朱雄英以及一众大臣,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朱元璋神色凝重,脸上的皱纹仿佛刻满了对天下的忧虑,他率先开口:“如今纳哈出有归降之意,却也提出了诸多条件,诸位爱卿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