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一案的风波,在时光的悄然流逝中逐渐趋于平静,金陵城仿若从一场惊涛骇浪里安然脱身,再度焕发出往日那热闹繁华的盛景。大街小巷仿若涌动的人潮海洋,熙熙攘攘,比肩接踵。街边的摊位琳琅满目,摊主们扯着嗓子,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交织成一曲独特的市井乐章。行人或驻足挑选心仪的物件,或与同伴谈笑风生,欢笑声、交谈声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井图景,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然而,与这繁华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皇宫深处那静谧的御书房内,凝重压抑的氛围犹如一层密不透风的阴霾,紧紧笼罩,久久难以消散。
朱元璋端坐在那张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身姿虽依旧挺拔,可神色间却满是疲惫与凝重。他的眉头紧紧拧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仿佛将世间所有的忧虑都紧锁其中。手中的朱笔像是失去了控制,下意识地在面前的奏折上轻轻点动,不知不觉间,奏折上已布满了一滩滩斑驳且凌乱的墨渍,恰似他此刻混乱而又烦扰的心境。
李善长的背叛,于朱元璋而言,无疑是一道深深烙印在心底、难以愈合的伤口。那曾经并肩作战、出生入死的过往,那些共患难、同富贵的誓言,如今都化作了尖锐的刺痛,狠狠扎在他的心间。尽管当下暂且搁置了对李善长的惩处决定,可淮西集团那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庞大势力,却犹如一块沉重无比的巨石,沉沉地压在他的心头,令他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每一个夜深人静之时,他都辗转反侧,思索着如何才能妥善解决这一棘手难题,既不寒了功臣之心,又能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固。
恰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皇太孙朱雄英步伐沉稳、气定神闲地迈进了御书房。他身姿笔挺,宛如一棵苍松,傲然挺立,周身自然而然地散发着一股轩昂不凡的气宇。面容之上,带着超越其年龄的沉稳与坚毅,那是历经磨砺与思考所沉淀下来的气质。一双明亮而深邃的双眸,犹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灵动且睿智,仿佛能洞悉世间万物的奥秘。
朱雄英刚踏入御书房,一眼便瞧见了朱元璋满脸的愁容,心中猛地一紧,仿若被一只无形的手揪住。他来不及多想,急忙加快脚步,快步上前,双膝稳稳跪地,动作流畅而又恭敬。声音清脆悦耳,带着几分关切与敬重,在静谧的御书房内缓缓响起:“皇爷爷,孙儿听闻您近日为朝中诸多繁杂事务烦忧不已,心中甚是挂念,特来向您请安,愿皇爷爷龙体安康。”
朱元璋原本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听到朱雄英的声音,缓缓抬起眼眸。瞧见朱雄英的那一刻,他脸上那凝重的神情顿时缓和了几分,仿若冬日里的坚冰,在暖阳的照耀下悄然融化。眼中悄然闪过一抹慈爱,那是祖父对孙儿发自内心的疼爱与关怀。他轻轻抬手,微微摆了摆,示意朱雄英起身:“雄英,起来吧,快到爷爷身边来,陪爷爷好好说说话。”
朱雄英依言站起身来,抬手整了整衣袍,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让自己的心情更加平静。而后,他微微欠身,缓缓开口说道:“皇爷爷,孙儿自幼在您身边长大,深知您一直对淮西集团势力过于庞大而忧心忡忡。李善长一事虽说暂时落下帷幕,可这背后潜藏的隐患却如暗流涌动,依旧不容忽视。依孙儿愚见,可以让韩国公李善长带头,号令淮西集团交出免死铁券,以此作为惩戒。当初,您赐予他们免死铁券,是对他们开国功勋的高度褒奖,是无上的荣耀。然而如今,他们中有些人却恃宠而骄,肆意妄为,全然忘却了国法纲纪的威严。交出免死铁券,既是对他们所犯过错的有力惩罚,也能昭告天下,让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即便持有免死铁券这一殊荣,一旦触犯国法,也绝不能轻易逃脱法律的制裁。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彰显国法的公正无私与至高威严,让天下百姓心服口服,让朝堂上下风清气正。”
朱元璋静静地聆听着,微微点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期待,示意朱雄英继续说下去。他深知这个孙儿聪慧过人,思维敏捷,此刻正满心期待着朱雄英接下来还能给出怎样的见解与良策。
朱雄英见状,清了清嗓子,稍微停顿了一下,调整了一下语速,接着说道:“与此同时,孙儿还有一计,可将军权收归到皇爷爷手中,从根本上彻底消除潜在的隐患。如今军队之中,淮西集团的势力盘根错节,犹如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将领之间关系千丝万缕,利益纠葛盘绕。一旦有人心怀不轨,妄图谋逆叛乱,后果将不堪设想,整个大明江山都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孙儿经过深思熟虑,建议对军队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设立全新的军权管理机构。”
说着,朱雄英伸手拿起桌上的纸笔,动作娴熟而迅速地绘制出一个简单却清晰的架构图。他一边绘制,一边用手指着图,详细而耐心地解释:“皇爷爷,新的军权管理机构主要可分为三个至关重要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