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东宫的庭院,几株海棠开得正艳,微风拂过,花瓣飘落,宛如粉色的雪花,为庭院增添了几分诗意。朱标坐在轮椅上,由两名太监推着,早已在廊下静静等候。见到朱棣和朱柏,朱标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四弟、十二弟,许久不见,你们都还好吧?”
朱棣快步上前,恭敬地行礼:“大哥,我们一切安好。此次前来,一则是向大哥辞行,二则是听闻大哥身体欠安,特来探望。”
朱柏也紧跟其后,深深鞠躬:“大哥,您为大明殚精竭虑,还望多多保重身体。”
朱标摆了摆手,示意二人坐下:“多谢二位弟弟挂念。我这身子,虽有些不便,但并无大碍。倒是你们此番回封地,路途遥远,一定要多加小心。”
朱棣神色凝重,说道:“大哥,方才我们去见了雄英。他志向远大,有意削藩,我和十二弟都十分支持。只是削藩一事,事关重大,不知大哥有何见解?”
朱标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雄英有此想法,足见他心系大明。但削藩绝非易事,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大乱。这些藩王,都是父皇的亲生骨肉,多年来在封地苦心经营,根基深厚,手中又握有兵权。贸然行动,不仅会让皇室陷入纷争,还可能危及大明的江山社稷。”
朱柏点头赞同:“大哥所言极是。我们也提醒过雄英,行事要谨慎,最好能循序渐进,避免激化矛盾。”
朱标长叹一声:“雄英年轻气盛,虽有一腔热血,但缺乏经验。往后还得仰仗二位贤弟,多多辅佐他,帮他出谋划策。遇到事情,多让他从长计议,切不可冲动行事。”
朱棣拱手道:“大哥放心,我和十二弟定会全力辅佐雄英。只要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我们万死不辞。”
三人又就削藩之事,细细商讨了许久。从如何削弱兵权,到怎样安抚人心;从可能出现的叛乱危机,到化解危机的应对策略,一一进行了深入分析。日影渐渐西斜,庭院中的海棠花染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朱棣和朱柏起身告辞,朱标叮嘱道:“四弟、十二弟,一路保重。回到封地后,若有任何消息,务必及时派人传回金陵。”
朱棣和朱柏再次行礼:“大哥放心,我们定不会辜负您的嘱托。”
次日清晨,金陵城的朝阳升起,光芒照耀着大地。午门缓缓打开,朱棣和朱柏率领各自的护卫,在城门前集结。朱雄英身着常服,前来为二人送行。
朱棣看着朱雄英,郑重说道:“雄英,此去之后,我们虽远在封地,但定会时刻关注朝廷局势,全力支持殿下。若有需要,尽管吩咐。”
朱柏也拱手道:“雄英,望你万事小心,早日成就心中的抱负。”
朱雄英拱手还礼:“多谢二位皇叔!雄英定当不负所望。”
目送朱棣和朱柏远去,朱雄英伫立在午门前,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削藩之路充满荆棘,每一步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为了大明的江山,为了百姓的安宁,他必须勇往直前。
回到东暖阁,朱雄英坐在案前,摊开一幅大明舆图,仔细研究着各藩王的封地和兵力分布。烛光摇曳,将他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显得格外坚毅。
此时,金陵城的夜空中繁星点点,月光如水,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朱雄英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艰难险阻在等着他。但他毫不畏惧,他将以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为大明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较量,正悄然拉开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