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金陵秋收定国策(1 / 2)

洪武二十六年,深秋的寒意如一层细密的蛛网,悄然笼罩了金陵城。秦淮河水悠悠淌过,似一条蜿蜒盘旋的玉带,托举着几片金红交织的枫叶,缓缓向东流去。那枫叶恰似簇簇燃烧的火焰,于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摇曳,宛如在低吟浅唱着季节交替的诗篇。两岸垂柳的枝条已然染上泛黄的秋色,在飒飒秋风中轻轻摆动,恰似美人迟暮,透着几分难以言说的萧瑟与落寞。

朱雄英身着一袭华丽考究的锦袍,负手伫立在阅江楼飞檐之下。绣有暗金蟒纹的披风,被江风悄然掀起一角,蟒纹在阳光的轻抚下若隐若现,仿佛即将挣脱束缚,腾空飞舞。他身姿挺拔如苍松,气宇轩昂,傲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尽显皇家的威严与风范。极目远眺,远处官道上粮车连绵不绝,宛如一条缓缓蠕动的长龙。新收的稻谷在麻袋口泛出温润的光泽,恰似大地慷慨馈赠的黄金,空气中亦浮动着新谷独有的清新香气,那是丰收的气息,更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殿下,这是应天府今岁的垦田数目。”随侍太监云奇迈着细碎而轻盈的步伐,神色恭敬,小心翼翼地呈上户部黄册。朱雄英微微点头示意,伸手接过黄册,目光如电,迅速扫过那密密麻麻罗列的字迹。他的指尖在“河南布政使司”一栏处重重划过,眼神中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忧虑。那三成尚未开垦的肥沃土地,宛如一块凝结的淤血,沉甸甸地凝在大明的舆图之上,深深刺痛着他的心。他不禁忆起前日巡视通州时的场景,一位满脸刻满沧桑的老农,跪在田垄之间,悲戚哭诉:“官田开垦得倒是勤快,可咱们这些军户实在是没有多余的气力再去开垦私田了……”那充满悲戚与无奈的声音,仿佛仍在他耳畔萦绕回荡,令他深切感受到民生的艰难与不易。

翌日寅时三刻,天色依旧墨染般漆黑,奉天殿的蟠龙金柱静静隐匿在晨雾之中,若隐若现,恰似蛰伏的巨龙等待苏醒。朱雄英身着庄重的朝服,在丹墀之下驻足,仔细整理衣冠,神色凝重而庄严。他的手指下意识地轻轻摩挲着袖口精致的云纹,脑海中思索着即将与祖父展开的对话。殿内,朱笔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在寂静的空间里格外清晰,仿佛在一笔一划书写着大明王朝的命运轨迹。其间还不时夹杂着老皇帝略显沉重的咳嗽声,每一声咳嗽,都似一声沉重的叹息,让这清晨的氛围愈发凝重压抑。

“孙儿叩见皇爷爷。”朱雄英恭敬地行了大礼,动作沉稳而规范,而后缓缓抬头,目光恰好与从奏折堆中抬起头来的朱元璋对视。老皇帝眼角的皱纹如深深的沟壑纵横交错,岁月在他面庞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那双眼眸却依旧犀利如鹰,仿佛能看穿世间万物。朱元璋随手将案上那本《山西卫所新募兵丁名录》朝着孙儿的方向轻轻推了推,声音低沉而有力地说道:“昨日蓝玉又递折子索要军饷,言说太原卫新近补充了三千戍卒——你前日提及的‘人地失宜’,可是指此事?”